信 德                      

 

話說在濟水的南面有一位富啇,他經常都要渡船出外洽談生意。在一次他渡船的時候,突然隻船觸礁沉沒了,他浮沉在大海中並大叫 —「救命呀﹗救命呀﹗」,剛剛有一個漁夫聽到他的救命聲,於是就馬上撐隻船過去救個富商,船還未到他處的時候,個富商就好心急地說:「喂、喂、喂,快來救我呀,我是濟水的富商,如果你救起了我,我就賞你一百兩銀做報酬。」漁夫就好快救起了富商,上岸之後,這個富商竟然只給漁夫十兩銀,漁夫就說:「你剛才明明應承給我一百兩銀做報酬的,為什麼現在只得十兩銀呀?」個富商回答他:「你只是一個漁夫,一日最多只可以賺幾兩銀,現在給你十兩銀,你還嫌不夠,你真是大想頭﹗」。漁夫就好無奈及失望地走了。後來,這個商人又一次渡船,隻船又觸礁沉沒,富商又浮沉在大海中,並大叫 —「救命呀﹗救命呀﹗」,恰巧地,上次救他的漁夫就在附近,漁夫知道又是這個濟水富商,就與其他漁夫說:「他就是上次不守承諾的富商了,他說救起他後,會賞一百兩銀做報酬,但結果他只給我十兩銀,他真是無信用的,就算他今次浸死,我都不會再救他的。所以個個漁夫就袖手旁觀﹗最後,這個商人就這樣,因沒

有人去救他而結果就浸死了﹗這個商人因言而無信,結果就連累自己的性命都沒有了﹗因此,做人一定要守信用,及由此可見,「信德」是好重要的。

 

「信」的意思是守信、誠信、信實、信心。信的範圍佷廣泛,包含了很多種德:第一,我們做人處世要守信,處事要誠信,言行都要有誠信。為人要信實,對道、對仙佛都要有信心。所以,做人一定要有信德。

 

「德」的意思,是自性自然流露的完美行為。論語孔夫子都有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意思就是自古以來,人有生一定會有死。如果我們沒有了信德,就難立足在天地之間。所以我們做人處事,一定要有信用、有誠信。俗語說:若合道合德的,說得出,就要做得到。否則,就不能夠得到人家的信任重用。以下提出幾點和大家一齊互勉,就是信德對人的重要:

 

(一)       得人信任 — 原來一個人能夠有信實、誠信、自然就能得人信任。

例如:有一個道親以前是做司機的,每次入滿油箱都是六十元,他就同公司照實開数六十元,但其他司機就不同,明明入油六十元,他們就同公司開数一百元。過了一段時間,老闆就覺得好奇怪,為什麼這個司機入油費這麼少錢,而其他司機入油費就那麼多錢呢﹗後來老闆就知道,這個道親司機是老實人,誠實可靠,不會欺騙老闆,所以就提升他,一路步步高升,還升到做經理。由於,這個道親有信德,他才能夠得到老闆的賞識。所以有信實的人,是得人信任的。

 

又例如:如果我們要買藥,通常都會選擇有十字架標誌的藥房,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十字架標誌的藥房,是代表有信譽、有信德,唔會賣假藥的。但相反,在街上或沒有十字架標誌的藥房,就不會買,因為對他們無信心,而且又無保障,所以,就算價錢平,通常都不會光顧的。俗語說「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譬如:我們到街市買菜,我們都通常都會選擇比較多人光顧的菜檔,因為這些菜檔有信實,不會呃秤,而少人光顧的菜檔,因為呃秤,所以漸漸少人光顧,所以現在好多街市都擺放一個磅,供消費者去量度測試,如果足磅的菜檔,就能夠得人信任,生意就會越來越多了。後學記得有一次買手套,甲藥房比乙藥房便宜兩元一對,後學就到甲藥房買了兩對手套,但用了不久,就發覺這對手套是假貨的﹗因為乙藥房的手套,比較厚及耐用,而甲藥房的手套就比較薄,雖然是便宜了兩元,但不耐用﹗所以後學以後不再到甲藥房光顧。只光顧信譽好的藥房,因為信任這間藥房不會賣假貨的。

 

話說有一個坤道,她之前是做車衣工人的,一般工人要將做好的衣物交給組長,檢查是否合格。而這個坤道平時做事都很盡心及盡責,組長對她都很有信心,所以一般都不需要檢查她的成品。因此,做事如果是盡心盡力,便是一個有誠信的人,可以得人信任的。

 

論語衛靈公篇有說: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張問孔子:人要怎樣才可以去到邊度,都行得通呢?孔子就同他講:「說話要忠誠,做事要篤厚謹慎,雖然去到南蠻北貊的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相反,如果說話不忠誠信實,做事唔篤厚謹慎,雖然是本地,恐怕亦都行不通,所以一個人,對於忠信同埋篤敬,要時時刻刻都要記住。例如:站立的時候,就像看見言忠信、行篤敬,站在前面一樣。坐在車上,就像看見這兩句真理,靠在部車的横木一般,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就可以到處都行得通。子張聽了孔夫子的教導,就將它寫在自己的衣帶上,以便隨時都要注意及提醒自己。

 

話說在北魏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趙柔,他從小就有高尚的德行,及豐富才學見稱。有一次,趙柔在路上看見了一個路人掉了一串金銖,他立刻叫喊這個路人,並將這串金銖交還給他。他完全是不會因為不義之財而動心的。又有一次,有人送了幾百個鐵鍬給趙柔,他和孩子一齊將鐵鍬拿到街市,有人想買這鐵鍬,不過只能付二十疋布的價錢,趙柔的孩子覺得太便宜,就不想賣,但趙柔就跟孩子說:我們是做生意的,應承了人就應該履行諾言,不可以因為賣得便宜而不賣,這樣,豈不是失了信實,於是就照原本的價錢,賣給這個人。後來,這個人知道這件事之後,都稱讚趙柔有誠信,是值得信任的人。

 

「誠信」是商人最好的廣告,商譽是商人無形的資產,而商譽是由誠信所建立。有信德的人,除了能夠得人信任之外,還有第二點,就是良心安樂。

 

(二)       良心安樂 — 如果我們能夠守信用,良心就會好安樂。一個有信用的人,言出必行,一定守承諾,「所謂牙齒當金使」。我們承諾了的事,就要一定做得到,良心才可安樂,原來是我們德性的表現。相反,如果我們應承了的事,而自己做不到,良心都會不舒服、不安樂、睡不着…等等。

 

話說有一位道親,有一次應承了初一會拿東西回佛堂,但到了初一,因他覺得不舒服,就向前輩請假不回佛堂,等十五才拿東西回佛堂,後來到了十五,他還未痊癒,所以就想不回佛堂,但是因為他覺得初一已沒有拿東西回佛堂,個心已經很不安樂,於是,他覺得無論怎樣不舒服,這次都要一定回佛堂,他回到佛堂之後,大家都知道他不舒服,個個道親都問候他,及和他傾談,有些道親並提醒他到時間要服藥,這個道親並回答:「我不需要服藥了,因為我現在很開心及安慰,不覺得不舒服。」所以有信德是那麼好 — 連病痛都可以減少。

 

後學記得自己初初求道的時候,很少回佛堂,不像大家這麼有智慧時常回佛堂聽道明理。有一次,我在佛堂臨走的時,前輩好慈悲同我說:「歐姑娘,下次初一回佛堂,我當時隨口回應,好的。但到了初一,後學本來沒有想過回佛堂,但是不知怎樣,個心覺得好不安樂,因為我應承了前輩會返佛堂,是不可以失信的,於是後學只好回佛堂,而回到佛堂,我感覺得好開心,因為能夠守信德,良心覺得好安樂。

 

又話說,有個乾道,以前是做髮型屋的,大家都知道,這行業在年尾是好忙的。當時,有一位客人挑選了四百元的電髮藥水電髮,但恰巧四百元的電髮藥水,剛剛缺貨,於是,這位乾道就告知這位客人,四百元的電髮藥水剛剛無貨,讓他再挑選其他貴一些,或便宜一些的電髮藥水代替。這位乾道情願得失客人,也不想欺騙客人,因為要良心過得安樂。後來這個乾道的生意,還漸漸好起上來。相反,另外一間髮型屋就不同了,無論客人挑選什麼價錢的電髮藥水,其實都是同一款藥水。後來給客人知道了他做生意是無誠信的,所以他不單只沒有人光顧,還被人唱衰他,正所謂街知巷聞,自己的良心都得不到安樂。我們和朋友交往是要言而有信,

 

論語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就話:「信約必須要近於義理,先至可以履行實踐。」即是,所講的說話要恭敬及必須要合乎禮節,先至避免給人恥笑,如果我們遇到有道德的人,千萬不可以失了親近的機會,因為道德是我們的目標。信德要合義,我們先可以守信,若果是不合義的承諾,就不好守這個信。例如:某人有急事要向你借錢,你應承了他,但後來你才知道他是用來賭錢、或嫖妓,而這個承諾就不好守了,因為你借了錢給他,反而是害了他,兼且自己良心會不安樂。

又有一次,後學的侄仔,不肯上道德經班,後學就跟他說:「如果你聴話上道德經班,下次姑姐送朱古力給你。」但到了下次,後學忘記買朱古力給他,因失了信而良心很不安樂,心緒不靈,跟自己說:下次一定要記得買朱古力給他,最後我都買了朱古力給我侄仔,而良心才覺得安樂些。所以,有信德就可以令到我們良心安樂。有信德的人,除了能夠良心安樂之外,還可以修道必成。後學和大家互勉共學第三點 — 「修道必成」。

 

(三)       修道必成 — 我們對道要有誠信,就能修道必成。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意思是說,信心是幫助我們修道,和行功立德的主因。信亦都可以幫我們長一切的善根。以仁、義、禮、智為例,一定要有信,才能夠確立。如果有仁而無信,就是假仁;有義而無信,就是假義;有禮而無信,就是虛禮;有智而無信,就是偽智。所以,仁、義、禮、智、其中一定要有信。信是中央戊己土,亦都是我們的方寸寶地,亦都是靈性所在的地方,信是居在十字的中間之一點,而能夠統馭着仁、義、禮、智、四端,還能兼具萬善。

 

我們修道立愿,立愿就是要守信,對仙佛的承諾,我們要守信,所謂立愿要了愿,修道先至能夠成功。上天降道,是為了娑婆世界眾生而降的,天然古佛說:「你們一點私心偏見,都不能夠捨,一點七情六慾的心,都不能夠拋開,一點悲天憫人的慈悲心,都拿不到出來,一點的苦難,就對道無信心,你們連自己的愿都不能了,又怎能夠繼師志,救世渡人了師愿呢?因為佛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對道有信心,先至會行功了愿,先至會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如瓔珞,可以令人身心莊嚴;

信心如手杖,可以令人行進無憂;

信心如寶藏,可以令人獲得財富;

信心如城池,可以令人安全無慮。

 

而我們相信這個道,相信真理,修道才會成功。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吾心信其可行,雖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只要我們對道有信心,肯修道,將來一定能夠修道必成。修道成功的人,必定會忠於自己的承諾,修己渡人,不會獨善其身,是要兼善天下,一個重視自己承諾的人,大家話,這個人會不會修道成功。就好像觀音菩薩,曾經許下聞聲救苦的大願,好守信德。後學記得有一次,瞓到半夜,突然之間牙痛,痛到後學醒了,後學很憔悴那麼痛怎算好,突然間想起,觀音聞聲救苦,於是個心就稟:觀音菩薩慈悲,我現在隻牙好痛,求觀音菩薩慈悲,希望我隻牙不再痛,後學一路不斷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一路放鬆自己,無幾耐就瞓着了,到了第二朝早起床,都一直沒有覺得隻牙痛,所以我們要對仙佛能夠產生信心,因為觀音發愿聞聲救苦,救拔眾生的苦,所以觀音真是好有信德。因此觀音有信德,修道必成。

 

信德既然能令我們修道成功,良心安樂,處世又得人信任。這樣﹗我們應該點樣去培養信德呢?

(一)       言行合一 — 我們說得出就要做得到,千萬不要信口開河,要言行一致,我們做人立身處世,不要下巴輕輕,應承了人,一定要做得到,是不會改變的。三字經都有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侫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意思是說,我們開口講說話,首先要誠信為先,如果答應人們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如果做不到的事,我們千萬就不好隨便答應,千萬不好用欺騙的手法,和不要用花言巧語的說話。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要恰到好處,應該說的就說,不應該說的,就不好說。我們立身處世,應該要謹言慎行,講說話的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千萬不好用花言巧語,好聽的說話,係靠不住的,奸詐取巧的說話,我們都不要講,在論語孔夫子都有講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是說:君子講說話的時候,是好慎謹,但是講話的樣子就好似好遲鈍,說話不是咁輕易出口,但做起事上來就好快、好敏捷地去實行,從來都不會懈怠,因為說話說得出要做得到。後學和大家講一個故事,話說在宋太宗的時候,有個人叫呂蒙正,當他剛剛被調入朝廷做官的時候,有人就話:好似呂蒙正這種人,都能夠入宫參政的嗎?這些說話,就傳到呂蒙正的朋友處,他們去查明究竟是誰所講。呂蒙正知道了後,就勸他的朋友:「你地不需要查了,就算知道了他的名字,就只會永遠憎恨他,都是不知道的為好。有一次,皇帝要派人出使到北方,所以徵詢呂蒙正的意見,呂正蒙就推薦了某一個人,而皇帝就好不高興,並問了他多兩次,結果呂蒙正都是推薦這個人,後來皇帝就好嬲就話:你點解一定要推薦這個人?呂蒙正於是就答:我不希望用諂媚的方法,來揣摩皇上的心意,所以不能夠隨便順從皇上的意思,因為這樣,是會危害國家大事的。因為皇上一向好敬重呂蒙正的量度,於是就同意他的推薦,而呂蒙正所推薦的人,果然都不負眾望,好圓滿地達成了任務。宋太宗為什麼要信任呂蒙正呢?如果呂蒙正平時言行不合一,皇帝又怎會接納他的建議呢﹗因此真正給人相信是誠信,而不是口才,只有口才而無誠信的人,將來會因為口才而惹禍上身的,所以我們說話要言行合一、有信德。

 

例如:我們應承了聯絡員回佛堂幫手,我們要言行合一,無論打風落雨,都要回佛堂幫手,或者電視節目今日是大結局,情願回佛堂幫手,都不看大結局。由於大家都能夠守信,言行合一去修道,係幫助我們成道。

 

佛陀在以往生,曾經有一世是忍辱仙人,給哥利王節節肢解,他內心是完全無起嗔怒心,還對哥利王作承諾地說:「如果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就是要你。由於佛陀好有信德,講得出要做得到,第一個就是渡憍陳如,憍陳如的前世,即是哥利王。由於佛陀能夠言行合一,有信德,結果修成正果,要行持信德,除了要言行合一,還有第二點就是「重諾守信」。

 

(二)       重諾守信 — 即是言語要謹慎,言謹而慎,不輕易許下諾言,講得出,要做得到,千萬不要信口開河。若果自己決定明日朝早七時起床做運動,有了這個決定,就要明日在這個時間一定不要貪瞓,要起身做運動—這就是守信。守自己的諾言,所以我們不要輕諾。再例如:明日後學要去探朋友,但到了第二日,可能突然會轉變都是不想去,這樣都是失了自己個信。又或者,個心想我今日決定要做好的工作,做得齊整,或者要讀書讀到好熟,識得背,先可以去瞓覺。在我們想它的其間,可能個心是非常之堅決,但時後,工作又未做好,背書又未熟,因為覺得好疲倦,加上昨晚又睡不好,到其時就會改變自己的決定,這樣就會失去了自己的信念,所以要守信永遠都不好虧損,一定要用自己日常的行為態度,去做目標而調服,由淺入深,慢慢自然就會做得好,定能產生堅固的決斷性。我們要做到有定性的人,若果受到朋友所託的說話或物件,一旦應承了之後,就要依信而行,雖然是小事,都不要疏懶,我們做任何的事,都要有信。若果對人所約的事,或者對人所講的說話,連自己所講的說話,都要重諾守信。

例如:應承了點傳師,今日回佛堂煮飯,點知有個朋友約去飲茶,於是打電話給佛堂,通知點傳師慈悲:後學今日有事,要請假,由於廚房少了一個人,變了廚房好忙,個個做到忙個不了,所以我們要重諾守信,要有信德。又例如:有一位道親,應承了前輩回佛堂煮飯,點知個日有少少不舒服,本應想不回佛堂,後來回心想,既然自己應承了前輩,雖然自己不舒服,有少少辛苦,都要重諾守信回佛堂煮飯,這位道親真係好有信德。其實除了在佛堂要重諾守信之外,我們在社會和家庭上,亦都要重諾守信。

 

有位道親約了朋友十時飲茶,點知十一時他的朋友還沒有到,於是這個道親就打電話給他的朋友,原來他的朋友還在家中瞓覺,他朋友還說:我同你開還笑罷了。試想﹗下次,還有無人再會約他。正所謂講笑可以找第二樣。孔夫子都有說:子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即是我們千萬不要像這個道親的朋友。孔夫子就說:君子如果不能夠莊重篤厚,就無了威儀,所學的一切,就會輕浮無實則,就不能夠堅固。因此,我們的容貌要大方得體,不要求表面,要內心誠懇,實實在在地去修持,所以無論我們做人處事,都必須以忠誠信實為主,結交朋友要小心,如果有了過失千萬不要畏難怕改,一定要改過。例如:我們應承了朋友十時飲茶,十時我們就要到,千萬不要讓人家等,我們要重諾守信。後學和大家講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 —

 

話說有一位乾道,他帶了十萬元到深圳接了一單鋪地磚的生意,簽好了合約之後,對方汕頭的老闆一看這合約不單止無錢賺,而且還要虧損。所以,這位汕頭的老闆,就交帶他的工程監督師一定要好好監察這個乾道,因他接這個工程是虧損的,他可能會偷工減料,後來這個工程完成後,並沒有發現任何偷工減料的事。這位汕頭老闆就跟這乾道說:你接這個工程有無賺到錢,這個乾道就回答—沒有﹗汕頭老闆跟住就問他,你是做完這工程才知道是賺不到錢,還是簽了合同,才知道賺不到錢?這位乾道就回:簽完合同我己經知道賺不到錢。汕頭老闆就覺得好奇怪,你既然一早知道賺不到錢,點解你還做好這單的工程呢?這個乾道就說:因為我已經簽了合同,所以一定要重諾守信要做好這單工程。汕頭老就問他:你虧損了幾多錢,我的成本要十萬元,全部要虧損,這位汕頭老闆就同他說:今晚我請你吃飯,這晚這位汕頭老闆就約了所有其他分公司的主管一起吃飯,就和他們話:「以後我們所有鋪地磚的工程,就全部給這個乾道做,不要找其他公司了。」由於這位乾道有誠信,重諾守信,有信德,所以他的事業就漸漸興旺了,現在還發展非常好,深圳江蘇大樓的地磚鋪得這麼好,就是由他做的了。所以做生意,我們要堅持信用,重諾守信,當這個信用愈來愈堅固的時候,事業就一定能夠有成,而人往往都是急於求利,希望能夠早日賺大錢,由於這些欲望驅使下,往往會做出犯法的事情來。因此,有好多企業家的下場,都是要受到牢獄之苦,就是因為失了信,所以我們一行正道,我們就要對道德有信心,遵從聖賢教誨的去做人,重諾守信,有信德後福就自然會無窮。

 

要建立信德,除了對人守承諾,處事有誠信之外,修道更要培養對道對仙佛要有信心,如果我們對道沒有信心,「天道是否可以超生了死的呢?」就算有冬不挻屍的實証,他們都是不會信的。仙佛是不是真的有呢?歷來那麼多靈驗的事蹟發生,他們都是不信﹗因果是否有的呢?真理是否有的呢?還將修道疑三惑四﹗後學大胆在這裡講句,我們一日不破除這種心態,修道一定不能夠進步。因為我們這樣修道必定不會投入,不肯為道場犠牲。

 

佛陀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修道不信佛,我們不會投靠祖師,師尊、師母憐憫我們,打救我們,我們不信因果,我們不會行善培德,改變自己,做回一個好人,所以信仙佛、信因果,是修道人一定要確立的修道理念。這樣,正確的修道信念,又怎樣確立呢?我們在道場應該怎樣做呢?首先,後學和大家互勉第一点,就是斷疑生信.

 

(一)       斷疑生信 — 信為功德母,諸佛萻薩,最初修道至證道,都是從一個信字入手。師尊慈悲說:「為師要送你們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斷疑,你們心中的疑惑斷了,先至能夠出信心,如果不斷疑,又點會有信心呢?

 

話說有一位點傳師,他年青的時候,已經發心要開荒辦道。有一次,他出外辦完道在回程中遇到車禍,令他一隻手骨折斷了,這位點傳師不但沒有怨天尤人,而且好感謝天恩師德慈悲加疪,令他逃了鬼門關,過了一塲大劫沒有死去,最後他還全愈好。而他的太太原本是很發心的去修道,但是由於她丈夫今次的車禍,令到她不肯再回佛堂修道,雖然她經過多方面的開導,但是她仍然都是怪上天為什麼不慈悲,令她丈夫有今次的車禍。適逢有一次班期,仙佛臨壇就讓仙佛慈悲開示她:「你知不知道你先生為什麼這樣誠心辦道都會遇上車禍?」這個坤道就答:不知道﹗仙佛再慈悲開示她:「你婆婆是不是三十幾歲守寡,你婆婆的婆婆,亦是不是在三十幾歲就守寡,在這個時候,這位坤道已經省悟就答:「是」。仙佛再慈悲說:「你情願守寡?,還是你先生誠心返回佛堂,

修道,辦道,行功了孽,將功補過。正所謂有功能抵千年過,有德能消宿世寃。原本你先生會在今次的車禍命中注定是要死,都是天恩師德慈悲加疪,手代替頭斷,這樣你滿不滿意呀。這位坤道,聽了仙佛的慈悲開示,就感動及慚愧地痛哭流涕,以前對道的疑惑,一掃而空,即刻叩頭謝恩,之後就很發心修道,所以學道第一個條件 — 就是有疑必問。中庸都有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我們學道,即是學理,我們須要廣博地學習、廣學多聞。例如:多些回佛堂聽道,有不明之處就要虛心請教人。又例如:前輩或者師兄、師姐,不好顧步自封,不好自滿,以一個謙虛的精神,回來學道,多看三教聖人的經典和四書五經,有時間可以聽道帶,當我們行路或者乘車的時候,可以背經句從多方面去學習,充實自己,因為修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除了博學之外,繼而要審問之。

 

審問之—我們學道對真理有不明的地方,有疑就要問﹐多請教前輩和佛堂的師兄師姐。後學有個例子給大家參考—話說以前有一位乾道,剛剛求道無幾耐,有一次,回佛堂,在乾道房,竟然見到一個裝酒的盒,他以為裏面是酒,於是對道場有所懷疑,佛堂是勸人戒酒的,為什麼會有個酒盒在這裡?令到這位乾道好懷疑﹗究竟這個道,是不是真的呢?好在這位乾道,都好有智慧,識得去問,一問之下,裏面的不是酒,是放了好多原子筆在內。這位乾道心想,好在有問清楚,如果不是可能因為這樣而不回佛堂﹗所以恩師悲就說:有疑要必問,道就是真理,若果不能夠明白真理,又怎樣去修道呢?所以,恩師慈悲說:「不明理,焉修道。」因此,如果我們有疑問,要多些請教前輩或師兄,師姐,正所謂問得深時悟得真。問了之後繼而我們要慎思之。

 

慎思之—我們要慎重去思考。例如:我們思考道義,學了道理,有不明就要去請教,請教之後,我們要去深層思考—所謂參悟。細心參悟之後,就得到的答案。就是我們進步的把柄。慎思了後,繼而我們要明辨之。

 

明辨之—我們明白了之後,就能夠分辨、是非、黑白、正邪,對錯還要切實地去履行,繼而我們要篤行之。

 

篤行之—要知行合一,要切切實實地身體力行。我們經過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繼而就去篤行之。我們明白道的寶貴,就要去行持出來。好可惜,現在的人,認為向人請教是一件可恥的事,所以都不願意去請教人,因此,疑問只有越來越多,迷惑亦都愈來愈深,一旦迷而不知醒悟,自然離道愈遠,所以我們有疑就一定要問,問了之後,解開了我們內心的疑團就能夠生信心,後學記得初求道的時候,有三寶,只要我們求了道,食齋修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將來百年之後,就能夠返天,有冬不挺屍,夏不腐臭的証明,後學內心就有懷疑,是不是真呢?後學心想,有沒有那麼容易﹗後學求道不久,有一位婆婆歸空,後學就去拜祭她,並順道去印証這是不是個身體會軟,軟就代表能夠返天。後學移動婆婆隻手,果然真是軟的﹗如是者,後學都親身印証了幾個道親過身後身體都是會軟的。後學媽媽過身了三年,媽媽過身的時候,後學都有印証過。記得媽媽在雪房,雪了兩個星期,後學去領屍體的時候,醫護人員將她推出來的時候,後學立即摸媽媽隻手真是軟的,這個道—真是好寶貴,所以我們對道要斷疑生信,如果我們對道場有疑一定要問,問得深時悟得真。如果對因果有所懷疑,我們可以多些看因果的故事書。觀察世間的一切,是不是都逃不了善惡的因果定律呢?如果是的,就更要增益我們向善為道的信念

,有了對道的信念之後,又怎樣可以長養我們的善根,培養我們對道要有信心的德呢?就是要做到立愿了愿,後學和大家互勉第三點,就是立愿了愿。

 

(三)       立愿了愿 — 愿、就是原來的心,不單只在佛堂立的先叫做愿,我們有這個心愿,抱住慈悲的心去學無上大道,無上正法,證無上正等正覺,言行合一,就是愿。知而不行枉費知,所以要知要行,誠於中而行於外,能夠至誠無息,先至能夠參贊天地化育,就能夠明白,好像神感而遂通,徹悟只是自己心內證,不是在人們身上得,若果我們個心向外去尋求,就想得到上正等正覺,這是不可能的,就好像兔上求角,龜上求毛。如果我們無照著愿行,我們六萬年所造下無数的罪孽,又怎能夠一筆勾消,所以立愿一定要了愿,點道詞都有說:「你若愿不能了,難把鄉還。」點傅師點我們這個正門,又叫我們發愿,就是叫我們發原來的心,良知良能,先至有所謂的十條大愿,立愿不是詛咒,亦不是為了點傅師或引師而發,而是為自己而發,我們有宏愿,先至有力量。我們求道的時候,在佛前立下了十條大願,有的是在法會班上立了孝順父母,夫婦和順,和睦兄弟,花齋,報恩齋,助道,半聖半凡,改脾氣,除毛病,量力渡人,逢期必至,始終如一…等等。既然我們在佛前立了願,我們就要守信用,千祈不要失信,對仙佛不要失信用,我們守信了,立愿了愿,這個就是信德。我們要實踐信德立愿並不是求其立了愿就算的,是要我們一定立愿了愿。後學和大家講一個故事 —

 

話說在雲南有一個人,叫做李步雲,他住在廣州,家中的環境都不是很好,後來經過朋友的介紹皈依終南庸杤壇裏修道,但是,他就很少回佛堂,後來無幾耐就生病,還入了醫院。由於病情越來越嚴重,醫生都沒有其他辦法,後來還嚴重到神智不清,醫生都以為他已經死了,將他放入殮房,但是在這個時候,雖然李步雲眼不能夠開,但是個心還有知覺的,就心想:我病到這麼嚴重,一定是死定了。於是個心就求恩。皇 慈悲,如果今次愚兒能夠不死,等愚兒全愈之後,一定立清口茹素,捨身辦道,藉此行功了孽,他求了恩之後不久,好奇怪地他突然之間神智清醒,於是醫生將他重新送入病房,經過了二至三日的療養,他果然病好了並可以出院,回到家中,他第一件事就是要立即回佛堂,懇求前輩給他佛堂懺悔,並且立願清口茹素,捨身辦道,由今日開始多些回佛堂,能夠聽道明理,不需十日他的病果然好番晒正所謂,真道有真考,考就是考驗,我們的心是不是真心,可不可以守愿守信。第一個考,就是他的太太。她很反對他食齋,話食齋不夠營養,每日都和他爭吵,一定要他開齋破戒,還將雞湯、牛肉湯給他飲,他不肯飲,他太太就不理彩他,並將個廚房鎖住,不給飯他吃,迫到他很辛苦,他回到佛堂和道親傾訴,說他太太迫他開齋破戒,這個道親就安慰他,叫他回佛堂食飯,他自己就說:無論我太太怎樣迫我,我都一定不會開齋破戒,就算迫死我,我都寧願食齋而死,都不寧願開齋而生,之後,隔了四至五日,李步雲的親戚拜訪南老朽,請求終南老朽給李步雲在佛前上疏文表,開齋,終南老朽就說:「我只是成人之善,是不會成人之罪。」如果你請我主持立愿食齋就得,如果你是要我上表,幫你開齋破戒違道的事,我是不會做的。又隔了四至五日,都不見李步雲回佛堂,後來一問之下,原來他給家人說服了開齋破戒。自從李步雲開齋破戒之後,未到十日就舊病復發並入了醫院,三日之後就了過了身。

 

其實真是好可惜﹗所以我們立愿要了愿,要守信德,古人講:君子一言九鼎,君子一諾千金。是重視自己的承諾,一諾千金,即是一句承諾還比千金更加要貴重。過往的君子過着修行人。古人承諾的一樣事或是發了某一條愿,他是志死不移,寧願守愿而死,都不寧願破戒而生,就算受到考驗,我們都要守信,堅持到底。

 

話說有一位的坤道,她對道是很虔心,信實,就算受到家人的考,都不會失了對道的信心。有一次,她回佛堂下了班回到家中,她丈夫竟然鎖了門,不給她回家,而且還說了好多很難聽的說話:妳再回佛堂,我就不給飯妳食,不讓妳回家,當時令到這位坤道好難堪,雖然是這樣,她並無因為丈夫的反對而不回佛堂,因為她對道是非常之有信心的,況且她已經立了逢期必至,始終如一,立愿要了愿的,怎可以因為丈夫的反對她回佛堂而對仙佛失信用呢﹗況且她丈夫其實都是出於關心自己,愛自己。因為她丈夫怕她給別人欺騙,所以先至才會這麼緊張的。因此,她反而更加努力修好自己,雖然辛苦都要做到聖凡兼顧,相夫教子,盡賢妻良母的責任,後來她丈夫都覺得她回佛堂之後,就越來越顯出她的婦德,因而不再反對她回佛堂,這位坤道,又可以了到自己的愿,守到自己的信德。

 

有些同仁,可能會担心,如果我立了逢期必至,始終如一的愿。例如:剛剛遇到紅白二事,到時我又回不到佛堂,怎算好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到時我們可以向前輩請假。例如:如果只是家人或者朋友約去飲茶食飯,我們可以約其他不是班期的日子,因為我們立愿要了愿,要守信德。原來只要我們座坐各人,能夠依照我們的愿去行,堅志不移,效法南海古佛,不渡盡天下蒼生,誓不成佛。效法地藏古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一種了愿的精神和毅力,不畏艱苦與考磨都能依愿隨緣而行。今世苦愿不能了,都願世世倒裝下世,助道救眾生。上天所取的,就是取我們每個人怎樣立愿了愿的真心,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上天是會監察到的。所以,我們修道就要效法仙佛救世的精神,立愿了愿,就能夠成就信德這樣﹗後學最後以一首詩的結束這次學習課題—

 

詩云:信統四端萬善立,人而無信失根基;

處世之本全憑信,信字何堪須臾離。

信是統領四端,四端就是仁、義,禮,智,而信是在中間。只要我們能夠有信德,萬善就能夠立得好。人如果無了信德,就會失根基,所以信德,我們一刻都不可以離開。只要我們能夠守信,有信實,要言行合一,就會得人信任,而且還會良心安樂。我們能夠回佛堂學道,師尊說:「不明理,焉修道。」有疑就要問,明白了真理,就會斷疑生信,繼而去立愿了愿,守信德,將來就能夠修道必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ongkong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