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隨境轉

      有一個七歲的小朋友,在內街踩單車,突然之間 被一駕私家車捲入車底 活活被車死  呢個小朋友的祖母,眼見個孫活活被車車死 當堂激動到在街上跳 在地上癲 真是聞者傷心 見者流淚 

o鍾離祖師十試呂洞賓 其中一試 就是當呂祖回到家中 見到屋企人 全部死清光 呂祖當時 並沒有半點哀傷 只是冷靜地 為家人安排後事 

o從上述兩件事 我們可以見到 同是親人突遭橫禍去世 一個是死了孫皃的亞麻 一個是死了全家的呂祖 但是 兩個人之反應 有天淵之別 原因何在呢 就是凡夫與聖佛之別 凡夫見境動心 心隨境轉 所以很苦 聖佛遇境不動心 心不隨境轉 所以得到真樂 凡夫見境動心 是正常的 正因為佢地係凡夫 而聖佛則見境不動心 不是因為聖賢仙佛是冷血的 而是因為他們在世時 經過苦修苦煉 沒有空過光陰 用功修持 真心實踐修行之功 故得到非凡之修持力 這種非凡之修持力 就是定力 因為內心有定力 所以能修到心不隨境轉

點:心不隨境轉

解:心不會跟隨住一切好壞之境緣 而產生種種之情緒 妄想或非份之想 即是遇境個心都是不動心 此心非血肉之心 乃未動之時心是性 既動之後性是心之心 此心乃是有知覺思想的心 能修到心不隨境轉 必定有非凡之定力及修持力

 

人之心很脆弱 很易受環境牽動 故修道要修心 煉心 從而使我地 係遇到千變萬化的境緣的時候 內心能如如不動 佛之所以能成佛 因佛之修持 能達至心不被境轉 事來則應 事去則靜 佛可以時時保持內心的清淨 修行人若能常保內心 如如不動 清淨無為 必定能得成佛道 成就正果 所以六祖有云: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所以最緊要 就是時時刻刻 保蔭住我地呢個清靜心 唔好被境去轉          

 

一般世人是心隨境轉的 以下有一些例子 

o有一位母親 因為女兒不聽自己話 很激氣 於是放火燒死個女 換來天律人律的懲罰 一世後悔 

o一位青少年回到家中 因家中一些鎖碎之事 逆到自己個心 他猛力用頭撞牆發洩 真係好睇唔開

o一乾道因工作及家庭問題 凡情不順 爬窗欲輕生 好彩及時被家人拉住及勸解 才能逃過一劫 

o一位婆婆 就冇咁好彩了 佢因為覺得子女對自己不孝順 愈稔愈激氣 於是跳樓斃命 最終 落左枉死城

o一位女士 本來很開心 但一見到某人 即刻黑口黑面 什麼德都冇哂

o有些人 見到不合自己個心的人 即起無明 都是因為修
  持未到家

o有些人 見到合心的人 即起愛心 不應愛都去愛 呢啲
  叫愛妄

o很多人 失寵時即情緒低落 起妒忌心 爭奪心 當得寵時 則飄飄然 呢的叫做寵辱若驚 

o濟佛的師父歸了空 一班弟子 馬上爭奪師父的金銀財寶 袈裟道碟 真係嗚呼哀哉 枉費出家修行 浪費光陰

o修道多年的人 心隨外境飄流 一時誠心萬丈 一時一落千丈 都是因執著境緣 佛云: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於心 其實勿野都係個心作怪 以上所講的 都是冰山一角 心隨境境之凡夫的例子

《楞嚴經》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故凡夫聖人之分別 就在此關頭 佛是轉環境 而凡夫被境所轉

 

究竟我地的心 如何被外境所轉呢?

世人之心 恍本如一潭湖水 當無風吹之時 湖水如鏡 平靜清澈 但是 偶爾被微風一吹 湖水便起漣綺 若遇狂風吹襲 湖水便會波濤洶湧 微風與狂風 代表世間之六塵 漣綺與波濤 即是形容世人內心之情緒 貪嗔痴愛 煩惱無明 但這種種情緒 都不是我地的本心 而我地的本心 是清淨靈明 如如不動 不受物誘 就是自性流露的真心 道心 清靜心 

 

清淨經: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 而慾牽之

我地的心 如何被外境所轉呢 當我地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接觸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之後 便會產生七情六慾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慾 或喜怒哀樂憂恐驚的情緒 六慾-色慾聲慾香慾味慾觸慾法慾 當世人眼見美色當前 便會起色心 遇到錢財利益誘惑時 便會起貪心 爭奪心 遭別人欺負之時 便會生報復心 或遇到逆心之事 會起埋怨心 若受無理對待 便會起對抗心 若耳聽到不順耳之言 便會生憎怒心 若受人稱讚時 會生歡喜心 若食物不合口味時 便會唔開心 甚或無明火起 若鼻聞嗅氣之時 會生討厭心 或身在酷熱天氣時 便易生煩燥心等等 以上種種環境 則生出種種不同狀態的心 內心隨住不同之境緣 不斷流轉 波動不定 如潭水泛起漣漪 甚或波濤洶湧 無明大發 煩惱愚痴困擾 甚或作孽做罪 蒙蔽自性 關鍵不在境緣好與醜 而在於我地的心 有否定力與修持 當六祖離開獵人隊中 開始弘法利生 去到廣州法性寺 當時有一班僧人 見到風吹幡動 一僧人說風動 一僧人說幡動 兩僧議論不休 六祖見到眾人在爭論 於是上前說: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眾僧嘩然讚嘆 因六祖言簡理當 一語道破 兩位僧人為了幡動風動 心亦被牽動 尚矇然不知 經六祖一語道破 當下狂心頓息 世人見境動心 從這兩僧人的表現 可見一斑 所以六根接觸六塵之後 因六識的關係 便構成我所識 我所知 我所見 隨之落入五蘊 成為個人之執著見解 產生七情 喜怒哀樂憂恐驚隨之而生 七情起於根塵相接之後 心被境緣牽動 情緒為之波動 思潮如波浪之起伏不定 妄心被外境牽動 於是內心之哀恐苦樂 憂驚怒懼等等之情緒 悠然而生 內心之我執 我見 分別計較 貪妄愚痴 喜惡對待 執著怨嗔之意念 隨之而妄生 外境不能從心所欲 繼而無明亂發 遮蔽自性 所以佛云:六門常緊閉 休走本來人 孔子又說:慎心物於隱微 遏意惡於動機 等等 都是希望一班修行學道者 要謹慎細微之心思意念 所以 我地不要看輕六根所帶給我地之危機與禍患 更不要看輕六塵對我地個心之影嚮 要時時謹慎內心的意念 縱然好隱微之念頭 亦不要輕忽大意 若發現自己有不正之念頭 不清靜之心境 應立即清除 否則種下禍根

月慧菩薩:六根不隨六塵轉 自然顯智應事變 若能時時謹慎六根 心不隨六塵轉動 我地自性的智慧 必能時刻顯現 以正常之心去應事接物 而遇事時 才不致方寸大亂 失了常態

 

心若隨境轉 對我地有何害處? 

心若隨境轉 則使人失去修持 失去理智 失去德行 做出種種殺人放火 姦淫邪盜 奸詐詭計 反道敗德的錯事 若心常隨境轉 沒有定力 修道會半途而廢 繼而愿力不守 八德不行 心性障蔽 最終墮落地獄 輪迴不息 心若隨境轉 便失了自我主宰之能力 亦失去內心之平衡 心隨境轉之人 因欠缺修行之道力 內心覺性不高 欠缺修持力 便容易心隨境往 內心之苦樂 情緒之高低 思想之邪正 修道之進退 皆是被環境操控 環境要我笑則笑 要我喊則喊 環境要我嬲則嬲 要我開心就開心 環境要我善則善 要我惡則惡 環境要我進就進 要我退就退 如此做人 失了自己做人的宗旨與方針 自性作不了主 由此 自性固有之德行 便不能發揮流暢 若遇到頑固之父母 我地便不能行孝 若兄弟姊妹令自己不順心 便難以做到悌道 若遇到心頭之好 自己之戒律愿力 亦會放棄不守 若利益當前 便失郤應有的操守 甘願見利忘義 若遇邪緣相揍 心便隨境往 於是不顧一切 甘犯邪淫 破戒墮落 故六根接觸六塵 觸動心弦 繼而雜念妄想 一念接續一念 則內心難有清淨之日 縱然外境停息 內心意念未必能夠停息 雖然外境已遷移 內心尚仍然追逐不捨 如此修行 不但難成佛道 更會淪為地獄之眾生 試觀地獄十八層之中 所住的都是 心隨境轉之亡靈 內中不乏修行之人 所以 不把修行理路辨認清楚 不將工夫扎穩根基 當境緣來到之時 考驗來臨之時 便不易穩守修行大業 以下有一個故事 乃發生在修行人身上 以作為我地的借鏡 警惕我地在修道中 一定要努力用功夫 不要被境所轉 否則修道不成

話說在無量劫前 有一位年青人 在深山中精進修行 已修成半個仙人 有一日 半仙在山上誦經念佛修行 來了幾個妖女 一心要破壞半仙的修行大事 其中一位妖女 化成美艷少女 著左好少衫 係半仙面前 諸般引誘 半仙定力十足 合上眼睛 不為所動 冇幾耐之後 另一位妖女 化成一位少婦  著得更少衫 在半仙面前 唱歌跳舞 騷首弄姿 百般媚態 仙人不但不為動心 更義正詞嚴 教訓妖女一頓 眾妖女羞愧離開 半仙的定力 暗地裡 博得山神仙界一致讚揚 並建議立即渡佢升仙 就係呢個時候 有一位修煉左幾千年的妖女 心生不份 嫉忌半仙的成就 誓要以自己幾千年的道行 去破壞半仙的修行 幾千年道行的妖女 化成一位樣貌端莊 美麗溫柔 舉止嫻淑的少女 微笑著 迎面朝向半仙行過來 坐在半仙身旁 不發一言 半仙見到這位美貌端莊的少女行過來 馬上闔上眼睛 默念經咒 但今次無論如何 內心不能平靜下來 雖然只看了少女一眼 半仙的心靈 已經被她觸動 半仙的腦海之中 已印滿了呢位少女 對著佢微笑旳影子 最後 半仙無法忍耐得住 睜開眼睛 再多看少女一眼 就係咁 就被這妖女吸引住 半仙最後終於破戒了 此時 山神仙界 為半仙感到無限惋惜 升仙之事 當然不會再提了 從上述故事 俾我地知道 任何一位修道人 都必定有考驗 無論是天考 或魔考 都是考驗修道人的定力 意志力 有否受環境所影嚮 由始至終 不被環境所轉的人 修道才算成功

心不隨境轉之人

能做到心不隨境轉動之人 必定是有德之人 必能嚐得真樂 必能成正果

o舜帝屢次被人霸佔自己所開掘的井 絕不與人爭論 時常被後母刻薄 設毒計殺害 亦不記掛於心 在雷澤取魚 見到不平之事 亦不起憎惡之心 亦不討厭野蠻之人 因內心有自己之理念 故不受外境所牽動

o釋迦牟尼佛之前身 是忍辱仙人 受歌利王節節肢解 內心修到如如不動 沒有半點忿怨不平 更無報復之念 

o孔子在陳蔡遇厄之時 絕糧七日 仍然心平氣和 氣定神閒 在生死關頭 仍不動自心道場 無怨無悔

o耶穌被出賣 被追殺 被虐打 被釘十字架 與釋迦佛孔夫子一樣 內心如如不動 

以上每一位聖賢仙佛 都可以給我們借鏡 語云:聖人皆由凡人作 那有聖人作聖人 所以 唔好話我地係凡夫 修唔到 只要我地肯努力修持的話 我地一樣可以修到心唔隨境轉

話說鍾離祖師十試呂洞賓 每一試 都是考驗呂祖個心 會不會受環境所牽動 而失道失德

 第一試:當呂祖求訪鍾離祖師後 回到家中 見家人全部病死在床上 呂祖心想 生死有命 難脫定數 並無悲傷悔恨之念 冷靜為家人辦理後事時 忽然 死者全部番生 呂祖亦不以為意

 第二試:呂祖在巿場賣貨品 與買主議好價錢 怎料買主將貨物取去 只放下議定價錢的半數 呂祖亦沒有與他計較

 第三試:有一年大年初一 有一乞丐上門求乞 呂祖施以財物 怎料 乞丐嫌財物太少 不但將財物丟在地下 還破口大罵罵呂祖孤寒 並詛咒呂祖 將來必生在貧困之家 呂祖受此侮辱 毫不計較 笑謝離去

 第四試:有一天 呂祖在打坐中 彷彿覺得自己在山野中牧羊 突然見到一隻猛虎撲過來 欲獵食羊群 呂祖奮勇撲前 以自己身體擋住老虎 內心毫無懼色 不料那隻老虎 竟掉頭而去

 第五試:呂祖獨居山中茅屋讀書 至夜靜時 忽然有一位長得美艷照人的少婦 從外面走入來 自言天黑迷路 特來借宿一宵 由於屋外大風大雨 呂祖本著惻隱之心 答應給她留下 點知這少婦 即時露出媚態萬千 對呂祖加以誘惑 但呂祖全無邪念 並且對少婦多方勸解 如此者三日 少婦方失望而離開 這一個色考 實在不易過關 但呂祖都能夠毫不動心

 第六試:有一日 呂祖郊遊回家 發現家中被盜賊光顧 所有財物 被席捲一空 以至家塗四壁 呂祖亦無怨恨 亦無動怒 一如往常 下田耕種 在鋤田期間 突然見到地底下 埋有很多黃金 呂祖心想 這些黃金非自己所有 於是 便用泥土將黃金掩蓋 繼續鋤田 絲毫沒有起貪念

 第七試:呂祖在市場 買了一個銅器 回家細看之下 
     發現原來銅器是黃金 即刻取回市場 退回
     給賣主 全無起邪心

 第八試:有一個瘋狂道士 來到呂祖家中 推銷藥品
     且 一面向呂祖化緣 呂祖本著布施之心 
     量力而為 瘋道士疾言厲色 惡罵呂祖 呂
     祖仍相待如賓

第九試:有一天 呂祖乘船渡江 船行至中流 忽遇
狂風 波濤洶湧 危險萬分 船上各人都害
怕不已 只有呂祖平心靜氣 端坐不動 置
生死於道外 真是能做到泰山崩前而不倒的
境界

 第十試:呂祖獨坐一室 忽見許多奇形怪狀的鬼魅 
     手執刀槍 圍繞著呂祖 呂祖仍是端坐不
     動 定氣凝神 心中毫不惶懼 忽然半空
     中一聲叱喝 鬼怪立刻消失 
就在這時候 只見空中有一人 拍掌大笑而下 呂祖望下 呢個人正是鍾離祖師 鍾離祖師說:我試你十次 你都能夠不動心 最後鍾離祖師傳道給呂祖 從上述之十考可以看到 呂祖真能修到 不為八風轉 不為利慾薰 一個心不隨境轉之人 十試呂洞賓 每一
試 其實 都值得我地好好去反思
皇中慈悲:任它浪湧千萬丈 我心如如不動波
 
呢個就是呂祖 就
是聖賢仙佛 若修道人 不向內在修持 縱然三施齊作 只是在修福德 得來生福報 至於明心見性 則未達究竟 
  

 

若心已隨境轉 應如何做

若心已隨境轉 應盡快轉念 若知心已隨境轉 即是話 我地覺性已現 覺性已經顯現 便應盡快轉念 所謂轉得快 好世界 將邪念轉為正念 將不平之念 轉為平靜 
佛印禪師 是宋朝一位得道高僧 居於金山寺 與學士蘇東坡 非常友好 二人常研佛理 一僧一俗 可謂水乳交融 一日蘇東坡靈感一動 寫了一首自己都覺得非常之滿意的偈 好想得到佛印的讚嘆 於是派下人 特別坐船過江 將呢首偈交給佛印禪師 偈曰 稽首天外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佛印禪師睇完首偈 並無讚美之言 只在這首偈的後面 寫了幾個字 交回給來人 帶回給蘇東坡 蘇東坡見下人歸來 即問 佛印禪師 看了我的偈 點講呀 下人回答 禪師冇講什麼 只在原紙上寫左D字 請大人過目 蘇東坡滿心歡喜 接過一看 但見放屁放屁四個字 不禁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覺得此乃非常大之侮辱 於是即時怒氣沖沖 坐船過江 找佛印理論 去到金山寺 小沙彌告知 老和尚吩咐 今天不見客 蘇東坡更怒 說 分明要避開我 說完 不理小沙彌的阻擋 直衝進佛印的禪房 只見房門緊閉 門口貼左兩句詩 寫著 八風吹不動 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一睇 已明白佛印在教化自己 考驗自己 怒火頓時熄滅 慚愧萬分 即時乘船渡江回家 反省自己 在修行中 知見多多 但實行少少 文章雖然寫得很好 八風吹不動 但自己只係遇到 佛印給自己的一種譏風吹來時 便經不起考驗 肝火大動 經今次一試 蘇東坡改變以往的浮氣 轉為低心下氣 沉實修持         

從上述故事 俾我地明白到 迷時眾生覺時佛 人總有迷糊不覺之時 在不覺之時 我地會心隨境轉 但一念覺醒 我地即時要破迷歸覺 所以修道要學習轉念 轉識成智 轉迷為覺 如此 亦不失為一真修之人 覺念轉頻 功夫由生轉熟 便不難做到 如諸佛聖賢一樣 心不隨境轉

人在我地的身邊來來去去,喜歡的人去了,我地會憂悲苦惱;討厭的人走了,我地會拍手稱慶。我地在世間轉來轉去 不知不覺中 在輪迴中流轉不息。就正因為我地心隨境轉的關係

如何可以做到心不受境轉 

立下大願大志 

修道猶如障礙賽 過了一關又一關 若無大願大志 則易受環境之考磨 而轉生退志之念 如此修行 則前功盡棄 所謂愿不能了 難把鄉還 不能了愿還鄉 便難成正果 所以有心修行之人 須當發大心 立大願 以防自己轉念退志 故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有云:嘗聞入道要門 發心為首 修行急務 立愿當先 立愿之後 尚需依願而行 堅心守願 遇魔遇考 誓不退轉 努力而行 以能及早返回本來之故家鄉 無論何人修道 全部都是以願力而成就果位  願力乃是達到證果之原動力 惟有發大願救渡眾生之人 才能發出大無畏之精神 助道弘展 為聖賢之道業而邁力 為自己之生死而努力 為天下尚未得道 尚未成道之眾生而勇猛不退 只有立大願 才能遇考不退心 不因環境而改變初心 只有立大願 才可以面對考磨 不會中途轉念變志 所以佛有四十八之大願 愿愿渡眾生 觀音立下 不渡盡眾生 誓不成佛之愿 目標立穩 中途縱遇考磨 亦會咬緊牙關 向目標前進  所以省庵大師慈悲:虛空非大 心王為大 金剛非堅 愿力最堅

在坐各位 能至今日 都作然返佛堂 食齋修行 逢期必至 都是因為立下大愿大志 才不易在種種考魔來臨時 轉念生退 

 

時時觀心 

觀心 就是時常以我地個佛性 睇住自己的起心動念 活佛恩師:覺照真如面 念念性中存 靜則能朗現 亂則心落偏 即係話 若要觀照本心 則要保持內心清靜 要內心清靜 則須要鎖心猿 拴意馬 不使心意向外奔放 當遇到外境觸動心靈之時 首須觀照自心 提醒自心己不要被境所動 我地若被境所動 心便會生七情 當遇到惡言惡語 心便生氣 呼吸便急速 氣衝上頭 心跳加快 面紅耳熱 面容收緊 口出氣言 目露怒光 正如冷灰 為左要熄滅自己之無明火 故離家修行 一日 背著一位老人家上山 最初 尚能觀照內心 不起無明 但當行至半山時 老人家不斷重覆問冷灰 你叫什麼名字 冷灰答完 老人家不斷重覆又重覆咁問 問到冷灰無明大發 大聲回答老人家 我叫冷灰 冷灰 冷灰呀 孻得您咁辛苦 重猛問 無明火一發 頓時 冷灰背上輕哂 老人家不見了 天上有把聲對冷灰說 冷灰頭上還有火 呂洞賓就是我 原來呂祖來考驗冷灰之功夫 冷灰自知動了無明火 即時向天叩頭認錯 懺悔 繼續再修 師尊:禪定慧功二六守 心平氣和真修士 師尊慈悲禪定功夫 是不可一剎那忘失 修行的人 是需要時常保持心平氣和 冷灰從此以後 更謹慎修持 最後都能修成正果 所以修道人 若常發無明 即是常被境轉 不能自主 若能時刻觀照住自己個心 以心性為重 必不易心隨境轉 

時時做觀心功夫,就較容易通過考驗。內心時常保持清淨 了了分明 一切煩惱塵勞 不染於心 不為八風所動,則不生憎愛之情 面對種種境緣 當在起心動念處用功,見順境不生貪愛,處逆境不起瞋恚,時時覺照 以至念念清明,自性作主 不起妄想,世人靈明本心 已長期被污染 所以要經過一番保養功夫,才能回復昔日之靈明 凡夫心隨境轉 遇境動心 起心動念 都是為了貪嗔痴愛 為左呢個色身假體 甘願做奴隸 以致遮蔽靈明的本性 最終隨波逐流 不能解脫 所以修道人 無論處於任何境緣,都要提起呢個靈醒既覺心、如如不動、了了分明;不落善惡、好壞、得失 即係話 不落兩邊,不在相對的境界上,不在生死的因地上,寂寂常照,了了常知。如此 不難做到心咁隨境轉 

 

萬事隨緣 借境煉心

世間一切境緣 都是虛幻不實 緣到則聚 緣盡則散 世間萬事 都是靜極而動 動而復歸於寂靜 一切境緣 都是生滅無常 虛花假境 何足為此動心 明白一切境緣 都是名相假立 隨緣而生 隨緣而滅 並非實相 故不值得為一些塵緣動心 若能修到萬事隨緣 則能做到心不隨境轉 所謂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於心

外在的環境,時常在變動,凡夫的心 亦時常在變動 修行人 要時常保持自己的心,不跟環境起伏變動 咁樣 煩惱及罪過錯 自然就不會產生,很多時 外在環境的變動,常會影響內心,這個時候 正好是學習借境煉心的時刻 如果能在起伏不定的情緒中 使自己重回平靜的心境 當中 就是學習修煉的最好機會,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不要被境轉 相信很多人也很難做到,但我地為何要修道呢 只是為了心不隨境轉 人若能修到不被人或事影響,那麼 不管幾難過的逆境 或者幾難聽的說話,亦不會影嚮自己的心境 做個常住快樂的人。不過 在修道過程中 有時 會被人事搞得很煩,遇到了挫折與委屈,內心會覺得陷入低潮中,但也會為一些開心的事,而高興很久,如果沒有憂傷,就不知道快樂的滋味,沒遇過挫折,就不知道成功的可貴;有些人 離開與自己合不來的人,如此 就少了借人磨練自己心性的好機會。每人在世間 都是係度主演緊一出戲 除左盡力將自己的角色演好 之外 最重要是要借假修真 珍惜借境煉心的好機會 磨煉心性 使自己靈性 磨煉得光光亮亮 

所以 如果改變不了環境,改變不了人,那就得要學習改變自己的心境,不要讓自己變阿修羅,或意志消沉 又或因境做罪 即使是令人生氣的事,過了一陣 再回頭想想,用另一角度去看 壞事也可當為好事 苦事也可看成樂事 所以古人說 苦樂唯心 

亦有說 若能轉物即如來 所以 改變不了環境  則要改變心境 故在修煉過程中 逆境能使人增長智慧與能力 懂得萬事隨緣 借境煉心 才不會心隨境轉 所謂居安思危 即是凡事先作壞打算 則在逆事臨身時 不會容易被境所動 總之 一切非自性流露之妄念 以覺性觀照 使之復歸清淨 繼而要真心懺悔 不要再犯 警戒自己 日後更要提高覺性 念念不可鬆懈 不可輕忽 所謂 粥去飯來 莫把光陰遮面目 鐘鳴板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ongkong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