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品第三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 即自無功;

六祖慈悲 如果修功德的人 內心不會存在著輕慢人之心 對於任何人 都能流露自性的敬德 去恭敬一切的人 若心時常有輕慢人的心 以自我為中心 不能去除我相 雖說是修道 但亦無有真功 若修功德的人 內心不會輕慢任何一人 無論此人是富貴 抑或是貧賤 是智者 抑或是愚人 是賢人 抑或是惡人 是靚的人 抑或是醜陃的人 修得好 或是修得不好 以前對我如何 有善緣還是有惡緣 對我有恩的人 或是曾經欺負過我的人  如果修真功德的人 內心皆不會輕視他們 不但不輕視 更會時常對他們普行尊敬 即是說 無論在任何地方 任何環境 修真功德的人 都會尊敬身邊周圍與他接觸的人 不會有半點輕慢不敬的心與言行 若內心時常對人存有輕慢 輕視 看輕別人的修行人 必然是一個缺德的人 事事以我為先的人 必會輕看周圍的人 我相我執重的人 必時常將自我放在心中 掛在口邊 開口便是你你我我 是是非非 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縱然行了很多外功 財施法施無畏施 立了很多事功 亦不會有真功德 以為自己行了很多外功 但實際無功 心常輕慢他人 睇少別人 人相我相 只有折損自己之功德 道場中有一位乾道點傳師 無論何時何地見到他 都是笑容可躬 自然親切 不是假裝的 他的容顏報施 已經流露出他心底的虛懷 這就是自性真功德

以前彌勒祖師的前身 有一世 做過常不輕菩薩 話說很久以前 威音王如來滅後 代表如來教誨的正法時代過去 像法時代來臨時 那時幾乎無賢德的修行人 而且在修行人中 到處充斥著傲慢自大的惡比丘 惡比丘到處橫行 輕蔑民眾 當時有一位比丘菩薩 他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眾生皆可成佛 故輕蔑眾生即輕蔑佛 這個比丘菩薩 秉持這個信念 每當見到任何人 都必上前向他們行禮鞠躬 並稱呼人家為尊者 縱然有人欺負他 他都會說 我不會輕視你 你是不該被輕視的 因為人人都可以成佛的 一般民眾 對這個比丘菩薩很有好感 但其他高傲自大的惡比丘 及比丘尼 則滿心不舒服 對比丘菩薩心生不滿 懷恨在心後來比丘菩薩的謙虛容眾的德行 被傳開去 到處受到民眾的稱頌 但一班高傲自大的惡比丘 對比丘菩薩又妒忌又憎恨 於是聯群追逐這位不輕視人的比丘菩薩 惡比丘用石頭擲比丘菩薩 用木棍打他 用泥沙擲他 但比丘菩薩毫無憤怒 處之泰然 內心不為所動 只繼續說 雖然你地襲擊我 但我不會輕視你們 因為每個修行的菩薩 將來一定可以成佛的 比丘菩薩堅信 不要輕視任何人 只要持續禮敬他人 傲慢的人 一定會回復佛性良知 所以縱然比丘菩薩 受到侮辱和毒打 他也不會憤怒 也不會輕視打他和侮辱他的人 雖然比丘菩薩屢屢遭到惡比丘的侵襲 他依然禮敬惡比丘 後來 一班曾經不滿和辱打他的惡比丘 一一被他感化 因為他們難以想像 一個時常被自己欺負的人 完全不憎恨自己 反而對自己禮敬有加 自此以後 一班惡比丘 不但不再欺負和傷害比丘菩薩 反而由內心對比丘菩薩生出尊敬心 漸漸 一班惡比丘改變以往的惡行 不再欺負及輕侮任何人 更以恭敬心 禮敬其他比丘及民眾 從此之後 佛門中的修行人 及一般民眾 皆稱比丘菩薩為常不輕菩薩 所以常不輕菩薩所行的是真功德 常不輕的意思 即是對任何人都不會輕視 輕慢 常不輕菩薩 不但不會輕慢任何人 更會普行恭敬 對一切人 都能自然流露恭敬之心 恭敬之言 恭敬之態度 如何為之心常輕慢人呢 叫佢唔睬 問佢野唔應 語氣硬掘 唔客氣 態度不友善 說話不尊重 甚至出言侮辱別人等等 人因何有輕慢人之心 因內心自以為是 分別計較 分別對方是富是貧 是善緣是惡緣 是上司是下屬 是職位高是職位低 是有勢 是無勢 是有權力是無權 是對自己有恩是無恩 是親是疏 種種表現 都是因為吾我不斷 我執我慢所致 所以六祖有云: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六祖慈悲:自性若是虛妄不實 即是自己沒有德行 原因何在 乃因自心中只有我 故自尊自大 所以時常輕慢一切人 自性本體乃光明皎潔 為何會虛妄不實 虛妄不實之原因 乃人之心念不正 將自性之妙德遮障 故使自己之德行 不能顯現 如何為之虛妄不實 虛者心虛也 心虛則沒有實德 心虛則不能光明正大 妄者非份之思想行為 例如不孝雙親 不敬長上 不友兄弟 不和親友 作事鬼崇 五倫不守 八德不遵等等 離開人道之表現 自大之人 無父無君 無長無上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輕慢存心 違逆上命 口說真理 不修實德 自尊心強 不容得別人比自己強 比自力另 比自己受人重視 心中妬火焚燒 自大之人 雖然自大 但心靈脆弱 容易受傷害 但上天必加以考驗 以磨其雜性和氣稟 自大之人 稍遇拂逆 便耿耿於懷 不易釋放 自大之人 我字遮了隻眼 看不見已之過失 只看見別人之非 不能容受別人對已之批評 更不虛心求教 自大之人 喜歡為人之師 提點他人 喜歡別人尊重自己 難容半點別人對已之輕慢疏忽 故自大之人 難以成德 原因如六祖所說 因心無實德 故而自大狂妄 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六祖說 善知識 每一念都不間斷 以內修心性功夫之人 才是修真功之人 內心能分秒都存著 平等正直之心懷 以正直無私去待人處事 才是真的德行 真實修持心性功夫 須念念不斷 二六時中 相續無間 為何內修心性要念念無間呢 所謂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 因為一念疏忽 一個邪念 亦可做成大錯 所以舜帝傳道給大禹王 送給大禹王十六字心法真傳 就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精者不雜 一者不二 中者自性也 厥中即率性而行 即是說 人之心念 非常危險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人之心念 如心猿意馬 不斷向外奔放 每刻千變 念轉千回 從未歇息 若稍一不留神 心神便向外奔馳 如野馬脫韁 奔馳亂闖 離道做罪 無非一剎那之間之事 短暫光境 足可以躊成大錯 (王和尚故事)所以修心功夫 如貓捕鼠 一心不二 心不外務 對準目標 捕捉獵物 人之心念 隨時出沒 如不下工夫 念念無間 則難有真功 修行如煲水 開著火 不斷燃燒 水才會滾 又如種植物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心平與心直 都是自性之德 心平之人不起嗔火 心平之人不生妒火 心平之人不與人爭奪 心直之人不諂媚 心直之人不陰險 心直之人不動腦筋 心直之人不用手段 故心行平直 才能流露自性之德 所以人之心念 稍一不平 稍一不直 就會失去己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自己修自己的佛性是真功 自己修自身之德行是真德 六祖慈悲明示 若修行人不向自己佛性真修實煉 只是常觀人之過錯好惡 自驕自大 即是不耘自己的田 而去耕耘別人的田 最終自己毫無得益 無半點收成 自己不修自己之德行 只求別人修德立品 如此修行 縱然力行布施 又或登台說法 亦是捨本逐末 種來生之福報 對於超生了死 絕無自己份 不向自己心性內修的人 只知求人 不知求己 非常可憐 眼中只見別人的刺 郤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木 不向自己求修的人 絕對找不到自己不是 在人倫中 不求自己做好 只要求人家圓滿 為君者不行君道 只覺臣不盡責 為臣者不盡臣之職 只求君為仁君 為父者不作好標杆 脾氣毛病滿身 只不斷要求兒女聽話孝順 為人子女者 未做好為人子女的責任與孝道 只怪責父母如何如何不是 不慈愛 不體諒 不開通 管得太嚴或太長氣 為兄姊者 不求自己如何修身立德 愛護弟妹 只責怪弟妹不長進 不尊重 為弟妹者 不求自己尊敬兄姊 只怪兄姊太多不是之處 為夫者 不盡好夫綱 不修身立德 不負起應負之責任 只是滿腔埋怨 指責妻子如何不柔順 皇中慈悲 白陽修士 首重倫常 盡倫常者 列入第一等金仙 故孔夫子為一代聖人 亦自責自己有不足之處 中庸: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孔夫子德行圓滿 仍覺自己在人道上 尚行有不足 亦覺得自己在倫常方面 猶有不逮 尚未做好為人臣之道 亦未做好為人子之道 也未做好為人弟之道等等 故不斷勉勵自己在庸德庸言庸行中 不敢放失大意 要言行相顧 所以孔子說 庸德之行 庸言之謹 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 有餘不敢盡 言顧行 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六祖繼續慈悲一班弟子 真正之功德 是從自性中流露 並不是從布施及供養修行人而可以求得到的 若從布施或供養修行人所得到的只是福德 並不是功德 福德是人間的福報 即是在人間享受榮華富貴 妻恩子愛 事事順境 健康長壽安寧等等福報 享受人間福報 必須在人間流轉 故免不了生死輪迴 福盡亦會禍臨 最後亦離不開六道輪迴 而真功德可生天上 自性不迷 不生不滅 免墮輪迴 梁武帝不明真功德與福德之分別及真正意義 以為自己建寺造庵 齋僧佈道 已很大功德 將來定生天上 享受天福 而達摩祖師開示梁武帝 如此佈施 實無功德 但梁武帝不信 更輕視達摩祖師是一個平凡的外國人 所以達摩祖師後來渡神光 傳授祖位 為後東方第二代祖師 世人愚迷 如梁武帝一樣 誤將福德當為功德 不知修性了命之可貴 終日到處膜拜 求神賜福 不重真功德 內心三毒 貪嗔痴 沒有修渡 沒有下工夫 心生輕慢 吾我自大 又怎會有真功德呢 孔子弟子中 有顏回夫子家貧 一簞食 一瓢飲 居陋巷 何有能力行佈施 所以布施都不會多 但最後成為復聖 因顏子真心修行 顏子不遷怒 不二過 三月不違仁 而子貢夫子 會做生意 很富有 肯布施 助孔子周遊列國 但只成為賢人 故若只布施 未必可得到真功德 要內外兼修 才可得真功德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 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韋刺史又再請教六祖 弟子時常見到一些出家人或在家修行人 念阿彌陀佛佛號 希望籍著念佛名號 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請問和尚 唸佛號 是否可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請六祖慈悲 為我解開疑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 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 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

六祖回答韋刺史之疑問說 你們留心聆聽 我現在為你解說 破解你們的疑情 昔日 世尊釋迦牟尼佛在世時 在舍衛城中講解西方引化經文 經文中提及 西方離開東土實在不遠 如果計算里數 有十萬八千里之遠 十萬八千里 即是身中之十惡八邪 若身中常犯十惡八邪 則西方極樂世界 便離我們很遠 遠至遙不可及 縱然口念彌陀 亦難以到達天堂勝境 

十惡-殺 盜 淫 妄言 惡口 兩舌 綺語 貪 嗔 痴 

身有三惡 殺盜淫 殺即殺生 上殺飛禽 中殺走獸 下殺水族 殺人殺昆蟲一個媽媽 親手殺死三歲兒子 真是很可憐 不但兒子可憐 殺子的母親亦很可憐 點解連自己的親生子都殺呢 所以警察帶她重到案發現場時 呢位殺子的媽媽內疚 痛苦到幾乎崩潰 世間最大之惡是殺生 何況是殺人呢 更何況是自己之親生兒子呢 每一個人做了錯事 都很難過到良心一關 所以做人要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于人 問心要無愧 否則一生不安樂 盜是偷盜 偷人金錢財物 假借不還 不問自取 竊功盜名 淫是邪淫 暗室虧心 尋花問柳 婚外邪情等 魯男子 柳下惠 能做到暗室不虧心 可謂之真功德    

口有四惡 即是妄言 惡口 兩舌 綺語 妄言-不真實之言 制造是非 惡口-詛咒之言 粗俗之語 傷害人的說話 所謂惡口傷人六月霜 兩舌-搬弄是非 亂惑人心 綺語-曖昩之言 綺麗之語 

意有三惡 貪嗔痴 貪-財色名食睡 六根之享受 嗔-憎恨無明 常繞心頭  痴-痴心妄想 如妒忌 自殺 驕傲 拋妻棄子 婚外情 攻心計 詭計手段等

八邪-邪語 邪見 邪思維 邪業 邪命 邪精進 邪念 邪定  邪者不正也 邪語即是不正的說話 邪見即是不正的見解 邪思維即是不正的的思想意念 邪業即是不正的職業 邪命即是不正的使命 邪精進即是不正的發心 邪念即是不正的念頭 邪定即是不正的定力 何謂不正的說話呢 即是離開聖賢仙佛的教化範圍而說話 引導眾生 即是邪語 例如教人不忠不孝 不仁不義 教人行邪淫 引導中偷盜 教人貪著顯化神通 不修大道 教人修道不用返佛堂 教人修道不用行五倫八德 引導人食煙 飲酒賭錢 教人殺生食肉 不要吃齋 教人北上尋歡等等 皆為邪語 何謂不正的見解呢 即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有作有為的見解 猜疑嫉忌 私心用事的見解 例如以自己不正的偏見看法 去測度他人 造成誤解不和 傷害道情 傷道傷自己的德行 又例如有些人說 就是修道最緊要返佛堂 不用理家庭 不用理兒女 自然有上天照顧的 修道人不用讀咁多書 讀咁多書冇用的 將來大劫到臨 讀左書都冇用 修道人不要結婚 結婚是罪惡 最好清修等等 全都是邪見 佛堂有班期 應借此機會學道明理 助道成全 以增進自己之功德 所以返佛堂是對的 但平時在家 應守好自己的本份 夫和婦順 治家以道 對於兒女 養育提攜 照顧管教 不容有失 若以為仙佛可幫我們教 實乃不負任之邪見 若人能誠心於道 家庭佛堂 皆已盡己心力 兩邊兼顧 無奈宿世孽力 兒女不才 相信上天必暗中加助 使兒女不致誤入歧途 又或化解災難又或助兒女撥開孽障 使減輕愚迷等 何謂不正之思想意念呢 即是想一些壞的事情 例如見到異性 想入非非 見異思遷 忘失自己之身份本份 思想邪淫 不顧廉恥 不守道德 修道若犯反道敗德的事 將來臨終後 色身必會僵硬 何謂不正的事業 職業 即即做一些對世道人心有壞影的行業 又或對自己德行有虧 對人有害的行業 又或做一些殺生行業 例如 殺豬 殺牛 殺羊 殺雞鴨 殺魚蝦蟹 殺田雞 殺蛇等等 又或撈偏門 開賭檔 買白粉 開舞廳 做舞女妓女等色情行業 皆為邪業 何謂不正的使命 即是做人不能光明磊落 不正正當當 行為詭異 虛心詭詐 好貪小利 存心不正 生存在世間 上天賦予寶貴的性命 不好好利用行功培德 濟世利民 而好行邪徑 實為可惜 死後必墮地獄 縱然口念彌陀 亦難以往生西方 是為邪命 何謂不正的發心 就是所發為道之心 不是為人 不是為自己的心性光明 了愿了孽 而是為一己之私 一己之利 一己之權力 一己之慾望 一切對道場之供獻努力 精進 不是為了超生了死 又不是為了弘道救世 而是為了自己要出人頭地 又在世間 非常精進 學習世間不正的術法 例如騙術 偷術 邪術等 浪費光陰 更推自己入地獄之路 故有妙智慧的人 必能以道為尊 以心性為重 精一不二 努力精進 修持正法 纘研三教經典 以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無上正等正覺之佛果 何謂不正的念頭 即心存邪歪的意念 念頭乃人於平時 不知不覺入了不正之意識 落入五蘊之中 隨時彈出來不正之念 於是眼喜觀不正之邪色 例如色情電影 畫報 影帶 耳喜聽邪淫之聲 口喜說邪淫之語 是非之言 粗俗下流之語 不正確意識的說話 口亦喜吃葷腥 欠下命債肉債 茹素之人 應戒葷腥 若明知食物中有蔥蒜 不應隨便放縱 身喜到不正之場所 如賭場 舞廳 不正之按摩場所 馬場 酒吧 意念喜想不正的思想 一個人若喜生邪念 必於平時欠缺操持 心念不正 致使心性墮落 皆因邪念所致 何謂不正的定力 即是做了錯事 亦面不改容 講大話非常鎮定 沒有半點羞愧心 亦不會驚慌 人若犯了錯 必心跳 面紅耳熱 內心不安 很內疚 但邪定之人 很可惜 半點羞愧心亦沒有 做錯事不但不認錯 更將錯過推於別人身上 就算過失給人發覺 亦有大番邪理辯護 口才辯給 甚至找些所謂道理去掩飾邪行 如此有世間聰明才智之人 見善不作 見惡易犯 實難以踏入西方極樂世界 縱然終日誦經 口念彌陀 亦難以跳出生死輪迴 相反 若不犯十惡八邪 更力行十善八正 雖然口不唸佛 亦能往生西方極樂 十善即是 身之三惡改為 放生 布施 持戒 口之四惡改為忠直言 勸善言 慈悲語 方便舌 心之三惡改為廉潔心 平和心 智慧心 所以 若能念念不迷 自性流露 率性而為 雖不念佛 亦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但世人易迷心性 心易外放 心猿意馬 東飄西蕩 貪嗔痴妄 故籍念佛或念經 使心不外放 萬念歸一念 亦籍佛之經文願力 使眾生依理而修 有所依歸 亦能達天堂   

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說西方離世間很遠的說法 是針對下根人而講的 上根智的人 很易明白 若心有邪念 即離西方很遠 但一轉念 回頭即到西方淨土 天堂即在眼前便見 何謂下根之人 何謂上智人 下根人執相迷真 拜神求福壽 以眼見為有 眼不見為無 執著世間福報 以事相為重 重視外境 不重心性修持 常被五蘊繫縛 常受六塵所繞 而上智之人 直言心性 亦知天堂只在目前 上智之人 明白修行以德為本 才為末 上智之人 以大體為重 不為自我 將自我放輕 以整體為重 上智之人 以眾生慧命放在第一 將一己私慾放在最後 如某些前人所說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亦有句說語云 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即是只有上智的人 對道能付出一片至誠 千魔不退其成道之志 萬難不改其救渡眾生的心 而下愚之人 無論如何成全 亦難改其世俗之心 不能更移其追求物慾之念 難使其發心修行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世間人有兩種 即上根和下智兩種 但佛法則沒有兩樣 同是佛法 迷人與悟人聞法 則領悟各有不同 迷人悟道較遲 悟人悟道較快 猶如食齋修道 迷人聞法很久 尚未能放下肉香之味 學道多年 尚嗜食眾生之肉 尚貪戀世間凡情假境 不肯努力修行 助道為眾 但智人一來佛地 即悟到要食齋茹素修行 精進勤修 助道成全 量力渡人 聽道聞法 參研經典 三施齊行 代天宣化 財法雙施 對道拳拳抱守 戰戰兢兢 珍之重之 原因迷人與悟人 佛性的障蔽深淺 有所不同 所以見解有遲速 悟人很快領悟真理 一點即明 一點即通 但迷人則點極 尚未明白 指點極 仍是要執拗 自身之脾氣毛病 看不見 為何看不見自己之脾氣毛病 只因心迷 不能自見 甚而別人提點 亦不了解 不明白 不接受 不但不接受 還以為別人針對自己 挑剔自己 因而對忠諫者視為敵人 所謂忠言逆耳 口常說 請你地多多提點 但當別人真要提點時 就是很礙耳 心很不舒服 迷人不識忠言之可貴 辜負道侶的一番心意 實為可惜 而悟人深明修行以心性為重 接納忠言 如禹聞善言則拜 孔夫子弟子 子路夫子 雖然性格很強 但亦能聞過則喜 故亦能修成孔門十哲之一 六祖深明眾生根器 各人有所不同 故說 迷悟有殊 見有遲疾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迷人不明修行之旨 以為念佛便可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故只口念彌陀 作為修道之功課 而不求修持心性 有一誠心念佛之坤道 每朝誠心焚香禮拜叩首 然後手拿念珠 一聲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一句一轉珠 兒子在旁見母親如此誠心 突然心起一念 要考驗母親之修行 於是趁母親仍專心念佛之際 輕輕聲叫 呀媽 呀媽 呀媽 母親輕聲回應 唔好嘈 跟住繼續念佛 兒子見母親又在念佛 於是又再叫 亞媽亞媽亞媽 愈叫越急 愈叫愈大聲 最後 母親按捺不住 大聲鬧 媽媽媽勿鬼野呀 叫到我心都煩哂啦 兒子張大眼睛說 媽 我剛才只係叫左您十幾聲啫 你已經嬲成咁 我諗 你頭先叫左咁多句佛 我相信佛已經嬲到跳左上天啦 呢位母親 可以說是一迷人 故只知念佛 不知修持心性 只遇到些微之騷擾 便無明火起 三毒齊發 所以 心性不修 內心不淨 則難生淨土 而覺悟之人 則不以念佛為功課 只於二六時中 密密綿綿 在自心中做功夫 清淨自己心靈 鎖心猿 拴意馬 觀照內心 不追逐六塵假境 反省忏悔 掃除三心四相 格除四心物 貪嗔痴愛 念念無間 人的心是很危險的 稍一不慎 稍一放鬆 則向外奔放 則墜入貪嗔痴三毒中 所以真是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故六祖慈悲說 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 心若不淨 則自身佛土 難以清淨

 

故以上這段六祖的慈悲 無非開示吾等 修行之人 應時存謙虛敬謹的心 不要貢高我慢 自以為是 目中無人 每日念念不斷 心存平直 內修心性 修行是從修心性而成功 不是因佈施供養的外功 而能修成正果的 亦不是因誠心念佛 而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必須要時刻覺醒 覺照自心 清淨自己之靈台 勤加打掃 師尊慈悲 自性本無一物牽 六祖慈悲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所以說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boktakhongkong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