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喜

(起)引題:備此篇課題時,真是巧合,社會上正發生一些事件、現象,可算與課題有關,特首選舉戰,參選人俾人翻舊帳,違例僭建,利益衝突,另外,一間賣名牌服裝公司唔俾人在店鋪外映相,引起好多不滿情緒,市民不滿,後學所講一連串事件的來龍去脈,後學亦不須多講,大家在報紙,電視等等報導,亦一清二楚,我們亦看見引申出來當事人或者公司被揭發犯了錯,很多有要求他們出來認錯,道歉的場面,然而,我們做錯咗事會否講一句聖人都會有錯,可況我係凡人,來輕易原諒自己,藉着認錯,道歉來爭取體諒,其實,要自己能夠知錯,真正悔改,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很多時都是由其他旁觀者來指點才能知道)。

請回想或假設當你初聞人言己「過」時,你的第一念或反應是什麼?是聞過則怒/發脾氣/駁咀/死撑定隱瞞,修行人要怎樣?我們學道,明理去修行,是嗎?說如果人家有機會能夠指出我們的錯,我們應該感激人家。能聞過則喜就最理想。

 

點題:聞過則喜

聞過則喜此成語乃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孟子曰:「子路,人告以有過則喜。」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今天則變成「聞過則喜」的成語。

解題「聞過則喜」 

-是聽聞(耳聽,眼見),接受提點,良心覺照事情是非曲直,聞訊

-批評,過錯,過失(是批評的意思,我們的過從何而來?最簡單而又最概括的,就是貪嗔痴,求好求多奢想奢望,不屬於自己,就是貪求,冤鬱憂悲苦惱怨憤,向對方之不平心,自然會嗔恨。不切實際冥頑不靈屢勸不聽不改,執着,就是愚痴。

- 內心歡喜 感激接受   (不是嘻皮笑臉,不知悔改)     

聞過則喜也就是說,聽聞自己有做出過錯不對的事情,念頭,說話,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內心歡喜 感激,謙卑,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有過改之,無則勉之。形容人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這道理不僅我們德性上的修養,更是給我們進步的階梯,向善的機會。

 

聞過之渠道-由別人說出(直接當面話你唔啱或背後被其他人說,經第三者   

                       或比較熟悉的人,再傳給你知)

          -由別人之態度身體語言(不滿表情,唧唧聲,嘆氣,擰頭,交      

           叉手放心口)

          -由自性覺照(小朋友放卡)具足良知良能去判斷,心慌,面紅

          -仙佛提點(直接或借人借事)降鸞聖訓,撥機撥緣,心動神知, 

           達摩/神光(達摩想要傳道給神光 但神光被達摩祖師問到答不上玄機 一怒之下 用佛珠打落祖師兩隻門牙  祖師忍耐含牙和血向西方去  但祖師不忍道法失傳 不忍拋棄神光 將十粒珠化為十殿閻君去點化神光 神光最後恍然大悟  追趕去找回達摩祖師求真道 他跪地懺悔 雪積過腰 砍掉左膀  之後感動祖師並將真道傳授予神光),這段兩位祖師的經歷正好指出我們要接受別人指出自己過錯

 

(承)接受別人指出自己過錯的好處 有什麽得着

 

減少錯失-若然別人提醒自己之錯失 給我們機會去及早發覺 唔好再錯 亦不會第日做成大錯  好像俗語說病向淺中醫 不好等差不多無可救藥的時候才去心急去找醫生  可以說是為時已晚 後悔莫及

若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而消滅短處過失 即是能上進。若是怕人批評又不肯修改,那人的長處也因此而被隱沒。

 

我們自己良知被蒙蔽不能及時來審判自己行為而犯錯。需要別人指導

馬太福音:「你為甚麼只看見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管自己眼中的大樑呢?」「刺」木屑,引用來指細微的小過錯。「樑木」是引用來大過錯。一般人者,往往只看見別人的小弱點,卻看不見自己更大的過失。先把自己眼中的大樑移去,才能看得清楚怎樣把弟兄眼中的木屑挑出來。借助別人來提點自己過失

 

把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視作「病」,他人的批評或建議自然就是「良藥」了。如此想來,我們難道不應該高興嗎﹖所以,當聽到別人指出你的甚麼過錯時,一定要學習學習聖人的涵養,聞過則喜,把它當作一件「幸事」接受下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語云:苦口良葯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纔是進德修行之砥石  若言言悅耳  事事快心  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上古時代君王 用什麼方法來減少過失 古籍載:「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  堯時曾設鼓于庭堂,使民擊之以進諫,稱為敢諫鼓;舜時設木于道旁,使人批評朝政的就把諫言寫在木牌上,稱為誹謗木。靜心聽取不同意見,改善民生

 

 

其實做錯事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錯在那裡,當有人提點,知道問題在那裡,然後避免同樣的錯誤,一錯再錯。目的正是來減少錯失,要謹慎。

 

當你看到問題時,不要無心機,氣餒,接納意見正是自己已經開了智慧希望。只要看到問題,就有一個可以改進的機緣,就是自己成長的一個機會。

-你知道歷史上哪位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就係為人稱頌唐太宗-李世民,他能有貞觀之治之美譽 主因他肯接受勸諫他有聞過則喜的品德。

唐太宗時刻以隋煬帝楊廣誤信虞世基為例子警惕自己,所以鼓勵大臣上諫,虛心檢討錯誤,又選賢與能,用人不分親仇,開創了百姓富足、國勢強盛的盛世。「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讓天下人都敢在他的面前說他的過失,以此做為借鏡,勇於改過自新。魏徵每犯顏苦諫 這一點實在非常難得。

 

相反 我們吓中國歷史上兩個暴君 無道昏君如夏桀商紂 便容不到關龍逢 比干等的忠臣

-桀王寵妹喜 殺關龍逢

夏桀寵信王后妺喜。大臣關龍逢勸諫。但夏桀作炮烙刑,將他殺死。結果商湯起兵討夏,桀戰敗,夏朝就此滅亡。

-紂王寵妲己 殺比干 囚箕子 微子隱 無道 不聽忠言為亡國之君商紂

商紂王拒諫飾非、寵愛妲己,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紂王三大忠臣,《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干為「殷三仁」。一一被紂王殘害 eg.比干,商紂時丞相,因直諫紂王,而開罪於紂王、於是挖出了比干之心

不久,周武王討伐紂王,很快打到了商朝都城,紂王自殺,商朝滅亡了。

 

歷史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鑑,聞過,就要敢於正視;聞過,就要虛懷,認真反省,檢點改過,樂於接受批評的雅量。方能集他人智慧。常自省,方能使自己日臻成熟。減少過錯

一個不讓批評的人,肯定會出錯,一個不肯認錯的人,肯定會無恥。

無正義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智者有錯必認 愚者有過必否 (逃避問題和責任 誠信破產)

 

前台灣總統貪汚 入獄 仍高呼寃枉 被政治迫害

 

美國前總統老布希曾說,“I will never apologize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ver. I don’t care what the facts are.” -1988 我永遠不會替美國道歉,永遠不會。我不管事實是什麼,無疑會聽到世界上更多的大膽批評。

當時的副總統美國一艘航空母艦意外地擊落一架伊朗客機

寧願賠上幾千萬美金給死害者也不願向伊朗 賠罪或者承認責任

2007年美國史學家對小布殊說:不要怕認錯,不要以為認錯就是懦弱,認錯其實是展示力量與信心,證明心智成熟,且具有學習能力。不久,小布殊公開就伊拉克局勢認錯了。現在許多美國人開始懷念他。

 

 

 

 

得人尊重-受人歡迎 與人結到善緣 朋輩之間,親人,道親亦樂於相告自己的不足,藉機會提點,指出我們改善地方,希望我們不會重蹈覆切自重自敬 係咁架啦  死撑  下次敢不敢提意見 其實勇於承認自己錯誤並沒有人嘲笑你反而得到別人尊重

田稷退賄 (田稷子 戰國齊人 齊宣王)

田稷子,戰國中期齊國人,深得齊宣王信任,拜為相國。他有政治才能,為官廉潔。

一天,田稷乘車回到家中。向母親問安後,臉上露出一絲喜氣,順手從袖中掏出百鎰金子,(鎰,古時的重量單位,大約等於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百鎰之金>>形容非常貴重)雙手捧上:「孩兒孝敬母親。」田母瞧見如此重額的金子,頓生疑慮。十分吃驚,詢問黃金的來由。田稷就將受賄之事稟告母親。不敢欺瞞老母,老老實實的向母親講出了這百鎰金子的來歷。原來是一位大夫因瀆職,企求田稷在齊王面前說幾句好話,求得寬恕,所以就暗地裡給了他這些金子。田稷當時也執意不要,但無奈這位大夫死纏不放,並說是孝敬田老夫人的一點心意。田稷是個孝子,田稷子幾番推辭,但礙於情面,最後還是收下了。

母親聽後,教訓田稷子說:「為官應該清正廉潔,注重品德修養,使自己的行為高潔,不苟且貪求。平時我對你的教誨之言,你都忘記了嗎?你接受下屬的賄賂,就得為人開脫罪過,而且還壞了國家管治的制度,這是不誠實喪失禮義的!作為國家的重臣,事事處處應當作群僚的模範,盡心竭能,忠信不欺,但你現在為人臣不忠,並以老母之名受人不義之財,實際是陷害至親於不義,也不是個孝子!」

田稷子聽了母親的訓斥,感到十分羞愧,急忙退還了百金,並主動向齊宣王請罪懇求給他治罪,罷免相職:「臣下無德,一時糊塗,私受百金賄賂,獻給母親,母親痛斥臣下為官不廉、為子不孝。臣下自感罪孽深重,辜負了大王的信任,請大王重責,以正國法。」

齊宣王聽了事情的始末,對田母的母德風範稱讚不已,對田母家教有方敬佩有加,原諒了田稷子的過錯。齊宣王並親自賞賜田母金子和布帛,以表示對她的敬意。從此之後,田稷更加注意修身潔行,遂成為戰國時期很有作為的一代名相。老百經也稱頌,尊敬田稷子知錯能改的行為。這就是一個聞過而能改的成功例子。  

 

論語說: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日月之食」就是日食月食,子貢說,君子的過失,猶如日食、月食。「過也,人皆見之。」君子有過時,像日月食那樣,人人都看得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過能改,改時,像日月食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仰望他。

君子不掩飾過失,因為他能勇於改過,所以子貢說,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

(所以,民眾多敬仰肯承認錯失的人,eg. 前高官馬時亨在細價股事件中,向市民深鞠躬道歉,市民不但原諒他,而且他一直到辭職都有很高的民望。因為從認錯道歉中,大家看到他是一個願意承擔責任的人。日本首相辭職  日本地震災難  福島核電廠洩漏輻射  核電廠負責人因在阻止輻射洩漏應對失誤鞠躬謝過  大眾也會體諒一下

弟子規

聞譽恐,聞過欣 (假如聽到別人的讚美,不但不會得意忘形,反而會惶恐,反躬自省,唯恐做得不夠好,繼續努力,言聽到別人的批評,不但不生氣,還能高興接受。)

直諒士,漸相親 (那麼正直誠信的有識之士/善知識,就會漸漸地喜歡來親近你。)

 

那益友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友直、友諒、友多聞」是也,也就是說要交往正直、信實,又能規過勸善的善知識。善知識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我們若不能先自律自愛,怎能得到肝膽相照的善知識常相左右?有善知識常相左右,不但自己也成為正直信實的人,在道德、學問、事業各方面,也必定日日增上。那時,真是「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了!所以,一個願意接受勸誡的人,就會招來益友。

 

回頭是岸 增上緣增上慢 求道  聞道則喜  過往的罪過錯一一顯現 使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而不是一個可怕的人,反觀自照

           

相反

若是不肯接受批評的人,聞過欲爭執到底,即不但阻塞了善路,結下惡緣。

 

-被批評難受 計較別人語氣 態度用詞 自我中心太重  面子問題  一語來 一語往 解釋 一句也聽不入耳或不察覺自己

過能改 歸於無倘掩飾 增一辜 (犯了錯而能主動加以改正,就會被人原諒,犯了錯而加以掩飾,真是錯上加錯,罪加一等 

很多時候,出現問題,是我們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我執。分別心

 

-傷害親人/朋友/道親之感情 疏遠 (why? 當親人朋友提點時候  下下反面黑面,死不肯改頑劣

 

聞過怒,聞譽喜 (假如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對自己讚美就歡喜。)

損友來,益友卻 (那麼壞的朋友就會接近你,真正有益朋友就會逐漸疏遠離去。)

世間有許多人喜歡花天酒地、賭錢、,幹些損人利己的事情,若有人善意的規勸,不但不肯接受,還要瞋恨他人,或無理的爭拗,所以做好人的就少了。如果和他同流合污,或隨喜作惡朋友就多了。

一般人總說自己願意聽真話,其實不盡然。因為真話有時不怎麼中聽。尤其這真話若是在指陳他的過錯,那他更會受不了,於是乎奉承之辭就產生了!人就把諛辭當真話,反而不覺,反把規過勸善的真話當做是破壞和譭謗,因發嬲。大凡愛聽好話的人,招來的也必定是專事吹、拍、捧、騙,這就是「損友」;與損友交遊,不論是對自己的人格、道德、學問,甚至在實質的金錢事業上,都只有損害而無益處的。

一個沒有人願意或沒有人敢給你提意見的人。前面有洞也不敢言 跌下 繼續錯下去

倘能欣然接納批評能讓修持進步

 

修持進步-有高度的修養 才能做到聞過則喜 所以能學習到接受別人的批評 內心歡喜接受 即自己的修養亦已進升 洗刷自性回復光明的好方法

只要我們學會了善待批評,批評完全可以如同表揚一樣,鼓勵我們前進,有正面作用,表示有改惡遷善改過的智慧。

-羅睺羅故事 密行第一

 

-知錯越多 進步越大   (續一化除 能了解真理 修行上才有進步)

-一日無過可改 便一日無步可進  (習性受薰染多生多世 六萬年 怎可能無毛病 修道以聖賢仙佛的德為學習標準的話 我們又怎可能無過可改 eg.觀音的慈悲  彌勒祖師的寬容  濟公活佛老師的行道救世之熱切_

 一般人聽到別人批評自己 很敏感 很激氣 很嬲 自己不是這樣 反應很大 又要咁話我 黑面 對抗 周圍講  自己最好 無問題 不想人話

因尚有很多脾氣毛病未改德性未圓滿 返佛堂聽道 是去聞過 聽忠言 助己修持進步

可以改進的機緣,成就你一個更大的提昇的空間。

 

相反 「聽而不聞」或「聽而不行」的聽。心中隱藏著罪惡與惡性,

-老師/父母小小責備 青少年聞過用刀割手  考試成績差  跳樓 現在社會上的一般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肯聞過、不肯認錯。有時候就算你對他是善意的忠告,他也刻意的解釋自己的立場,他會過份的掩飾己非,不肯承認過失。

-子曰:吾未見能見其過 而內自訟者也 如未有發現自己有過失 必要撫躬自問

 

 

(轉)聞過的正確態度 

如何接受批評無論在接受批評、指責、檢討中成長

 

虛心反省-聞過正確態度應由內心虛懷接受 虛心才能容物 反省才能知過

《論語.學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我每天必定用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傳授的功課有沒有復習?」,必省之事,必踐之行。曾子在此所說的「三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二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力,盡心為他人著想,這是為人的基本道德。修己不能只是一時一事,而是要貫穿整個人生,每天都要不忘記修行。

虛心接受 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尚書:滿招損謙受益 

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

飽滿的稻穗頭都是垂低

菜根譚 (虛心反省)

心不可不虛  虛則義理來居  心不可不實  實則物欲不入

一個人不能沒有虛懷若谷的態度,只有謙虛才能獲得真正學問和真理,一個人心內不能不抱住擇善堅決的態度,只有堅決的意志才能不受名利引誘,擋住物欲侵襲

心如果能夠向於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虛,物欲和邪念就侵不進心裡來,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當然是正義和真理的觀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時,心又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是充滿了正義和真理,整個心既然充滿了正義和真理,當然物欲和邪念就無隙可乘了。於是,所說出來的是善言,所做出來的就是德行。

 

(自己故事)

 

-聞過虛心接受 靜心聆聽 反省檢討

3. 耐心及謙卑地聆聽

當聆聽別人的批評時要耐心及謙卑,那實在需要多少功夫!不錯,這並非容易,然而,若果在聆聽別人意見時盲目地加入主觀情緒,表現變得激動甚至嬲怒,這不但令你不能從對方的說話中得到領受,更令場面變僵,雙方也感難堪。

沒有聆聽空間充耳不聞

因此對於別人的批評,有智慧的我們應當專心聆聽、虛心受教。批評無論是否不請自來會強迫我們反省自己,警醒軟弱的部份。這有助於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犯錯。

只有謙遜、努力的在德行上提升才是最有意義的,常覺得自己不足內心謙下是功 外行說禮是德

不必委屈接受

 認真地表示接受批評,解釋的目的並不是推卸本來應負的責任,還應要求我們保持解釋時心平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對批評者一視同仁

  不少我們可以做到認真傾聽並虛心接受來自前賢老師或父母的批評,但對來自同輩的批評卻拒之門外。我們要明白批評有道理,即便這批評來自任何人,也應虛心接受。

 

-不要聞過飾非 要省察己過 (細心觀察)包容是謙遜、虛懷若谷的品德。不找藉口,回歸自性出發

 

-活佛師尊:心滿則容不下別人的勸告 故聞過則怒

           自專則聽不入別人的規箴 故聞諫而仇

(反擊報復) 有怨恨,想要報復, (食飯大聲  辦事唔夠細心  多錯漏)

人一旦有自滿高傲的心,就會障礙自己德行的提升。自滿之後,便無法再提高。

聞過即怒-人人皆有自尊心,不能接受失敗和恥辱。不懂失敗乃成功之母。自尊心重的人就經不起打擊,而懊惱喪志失意,反感掩飾錯誤,拒絕意見,加深人與人的隔膜 性份無法通達, 泥足深陷  後悔之已晚

有一句名言:「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意思是説君子修身養性不用水作鏡子而以人為鏡子,因為水作鏡子只能看出面容,而用人作鏡子才可以知道行為的對與錯。

就像一個人臉上有污點,如果沒有照鏡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臉上有污點,還大搖大擺的在馬路上走,所以能指出我們錯的人,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我們的污點一樣,我們應該感激人家才對。

 

經文:箴言十章17

17   遵守教訓的,走在生命的路上;離棄責備的,卻是走上錯路。

【自我反省】因為代表別人還在乎自己。

反之,認真思考對方的批評,求問神是否要藉此對你說話。然後,感謝對方如此關心你,並表示你會針對他的觀察內省己心。(警惕作用)

 

感激接受-別人相告自己之錯失 要感激接受 因要別人也要鼓起勇氣相告 你知道「批評人」這工作並非是優差嗎?對大部份人來說,能夠提起勇氣直接並當面向人表達批評這是毫不容易的。尤其是中國人的品性,一來覺得事不關己,二來免得有傷和氣,結果就算有意見也情願屈在肚子裡,慢慢演變成為大大小小的負面情緒。所以,你真有過失,他指責你,你要感謝

這些指責、批評、檢討不一定正確,但一定要以感謝的心、感恩的心來接受。有人願意指責我們、批評我們,那是他的善意,因為他不忍看到我們出差錯的緣故。

 

對方如果是真心誠意,一定會欣賞你的態度。萬一他的動機可議,這樣的感激態度也會化解他的敵意。

 

務必放下自己的堅持或固執,我們要學習接受批評和指教,但更要學會分辨好或壞的批評和指教,好的可以讓我們的路程走向更正確的方向,該有的正確。

 

堪忍 容德

壞的要容忍,不起嗔恨

好的也要容忍,莫生貪著

有時侯需要容忍僅有把痛苦的感覺,還須佐以不計較和不追究的寬容,不讓鬱悶存在心中,這樣才是表現出容德作用的重要來。

 

然而,即使是不對的態度、不對的時間點、不對的口氣,借人借事來傳達我們必須要聽的話。

 

即使是感覺到對方討厭你,不喜歡你,也不要忿忿不平,相反地,要虛心檢討自己的言行,然後設法調整自己,

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情,也要學習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便是一種成長。

 

只是更要知道批評跟指教也不一定就是錯誤的、負面的。

但裡面總會有我們該吸收、該傾聽的好智慧;若是自己有收穫,更能讓自己的得到成長或啟發。

-若被人背後批評 亦應感激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尚有前世因果 今生做得不好 

 結下惡緣 又或上天煅煉 (師尊師母受考於十七祖) 修行人要知道「人生的順逆境猶如大海波浪」,要懂得藉境煉性、煉心,立穩腳步。

 

語云:人若毀己 當退而求之於身 若己有可毀之行 則彼言當矣 若無則彼言過矣 當則無怨於彼 過則無害於身 又何報焉

 

語云:人能暴吾過者 吾師也 人能是非吾言者 教吾者也  切不可當面錯過 

反生嗔怒

 

台上說法乃司天喉舌 代天傳言 所說不外是聖人仙佛之德行及教化又或是提點我們之脾氣毛病 應虛心感恩接受 不作多想

 

無論你在工作間擔任批評者或被批評者的身份,盼望你帶著一份正面客觀的態度,以致達到施受雙方共同進步的目標。

 

包容,可是那正是你想要去掉的疤痕,去掉的垃圾。

 

聖人曾說:『聞過則喜』,聽到自己的過錯就很高興,可以改進;另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聞』,你聽到了,就會『過』,過了什麼呢?過了這個黑暗,你生命的光明就能展現出來,當然就會歡『喜』。

 

都會讓你的德性自性光芒愈來愈顯露出來。知道那都是讓你生命中的光明力量出來的一個機會。

 

勇於改過-左傳:「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即是人之大善不是無過而是過而能改,當然要改就首先要承認有過。但係,沒有承認就不可能有改變。  知恥近乎勇 畢竟是美德 勇氣  以改正錯誤為美德。 處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思考,「退一步,原來是向前。」

《論語》也說:「過則勿憚改」;「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而只要肯改過,反而比偶然成功就自鳴得意、不懂反省的人好太多了。

取別人的經驗,走自己的路。期勉自己能培養遇到挫折能再站起來的能力,而挫折──便是邁向成功最好的禮物! 下定決心痛改前非,縱使改變很困難,但它如果能帶給我未來的幸福,我願意忍受它!

 

 

-佛云:彌天大罪 難得一個悔字 真誠不虛偽  明因識果  實心懺悔

-南海古佛慈悲:反聞聞自性 (多聽自性 比別人之提點更快更清楚)

-  football story       

 

六祖: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改正錯誤決不吝惜。不要因為怕別人恥笑便不改正過失。”)

 

接受批評 應該具備接受批評的心態

避而遠之或乾脆拒之門外的態度。

 

通常我會婉轉的承認,我確實可能觀察有誤、判斷失真。但是能不能也請他們「聞過則喜,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態度聽一聽、想一想,自我檢討一下呢?

 

能做到以上三點,便能做到聞過則喜應有態度

 

-古聖先賢 將眾生之過視作己過

 

-大禹王下車泣罪故事 禹王:百姓有罪 在予一人

大禹下車泣罪

有一次,大禹乘車出外巡視,看到一個犯罪的人被另外幾個人押著往前走。大禹吩咐把車停下,問:「這是怎麼回事?」

「他偷了別人家的稻穀,被我們抓住了。我們送他到官府去治罪!」其中有個人回答。

大禹聽了,便下車來到小偷身旁,問:「你為什麼要去偷別人家的稻穀呢?」

小偷怕大禹嚴辦他,嚇得連頭也不敢抬起來,低著頭不吭聲。

大禹見了,一面對他進行規勸,一面流下淚來。

一位隨從官員很不理解地問:「這個人偷了東西,理應受罰,大王竟為他流下眼淚,這是為什麼呢?」

大禹回答說:「我不是為他流淚,而是為自己流淚。以前,堯和舜做首領時,老百姓都和他們同心同德;而現在我做了首領,老百姓卻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這種損人利己的事來,所以我感到十分痛心!」

小偷聽大禹這樣說,感動萬分,不由得嚎啕大哭起來。接著,大禹命人取來一塊龜板,寫上「百姓有罪,在予一人」,下令把那個小偷放了。

 

-堯帝:天下有一個人捱餓 一人犯罪 都是我的錯

 

-活佛恩師:退不去退不去 回天見母無詞對 非徒累是師罪 教導無方理不趨

 

念由心生,才知道錯的竟然是自己,由心開始

就是因為人生不完美,才有讓你有成長的空間。自性光明要靠我們洗刷去習染而得明亮,自性的圓滿也是要經過千錘百煉,我遇到過錯,學習到這個經驗,聞過則喜的修養

虛心-謙下,謙信,珍惜向別人借鏡,學習機會,歡懷地接受自己的不足

感激-心中感謝對你直言無諱的善知識,道兄弟姊妹同前輩的訓勉,給我們除陋習的機會,是我們增上緣,使我們聞過能改,助我們修持進步

勇於改過-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我們心中有垃圾,壞習慣,只要能勇敢面對它,立刻改正,一次去不掉,不要緊,只要有恒心,定可徹底改過,重作新民

 

(結)活佛恩師:真學者 聞毀弗戚戚 聞譽弗欣欣  

                聞過弗悻悻(怨恨憤怒) 聞苦弗惱惱

boktakhongkong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